黄枬森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黄枬森
别名:黄楠森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四川富顺
出生日期:1921.11.29
逝世日期:2013.01.24
职业:教师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信仰:无神论者
主要成就:哲学家、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 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开创者 中国人学学科开创者 北京大学师德模范 北京大学蔡元培奖获得者 北大哲学教育终生成就奖获得者
代表作品:黄述烈
原名:
人物事迹
当代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黄枬森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3年1月24日晚20时35分在北京西苑医院逝世,享年92岁。
黄枬森先生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早年在蜀光中学读书时,他就通过阅读艾思奇《大众哲学》等途径,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抗战胜利后,他积极参加了北大地下党组织的爱国民主运动,组织进步学生,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一时期,他深深地体会到马克思主义所具有的划时代革命意义,并由此确立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信念。1948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北京大学地下党组织成员。新中国成立后,他较早地接触了苏联哲学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自此,马克思主义不仅成为他的信仰,也成为他终生研究和教学的内容。尽管在“反右”斗争和“文革”中,曾经受到过不公正对待,但他对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从未动摇过,对马克思主义的
人物生平
1937年~1939年在富顺中学(现为富顺二中)初中部、高中部学习;
1939年~1942年,在自贡市蜀光中学高中部学习;1942年,考进西南联大物理系;
1943年,转到西南联大哲学系;
194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读研究生,并以此身份为掩护从事地下党工作;
1950年起,历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资深教授;
1981年~1987年,任哲学系主任;
1982年,始任博士生导师;
1981年~1996年,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第一、二、三届成员、召集人;
1983年~2002年,任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议组成员、召集人;
1990年始,任《北京大学学报》(社科版)主编、编委会主任、顾问;
1991年始,任北京大学人学研究中心主任;
1998年始,任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研究员;
1998年始,任北京大学资深教授。
2011年始,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
学术成就
在北京大学一直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曾主讲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等课程,晚年致力于把哲学作为一门科学来建设,同时致力于人学学科的创建工作以及文化理论的研究工作。指导培养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生、硕士生20多名。主要成就:
1.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方面
黄枬森为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进行了大量开拓性工作,他主持的《〈哲学笔记〉注释》填补了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的空白。先后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三卷本、八卷本,并承担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科的主编工作。《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三卷本、八卷本、一卷本曾获得多种奖项。
2.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方面
黄枬森提出了科学系统的哲学观。他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新体系的设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对象是客观世界;第二个对象是人类社会;第三个对象是意识。相应地,哲学的第一层次是世界观;第二
个人荣誉
1983年,被评为北京市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1996年,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党员标兵;2001年,被评为北京大学师德模范;
2008年,获北京大学蔡元培奖。
2012年10月,获北京大学哲学教育终身成就奖。2012年10月27日上午,在北京大学哲学系百年庆典仪式上,为了弘扬学术、彰显思想传承和创造,黄枬森、张世英、杨辛、汤一介四位老教授被授予“北京大学哲学教育终身成就奖”,并获奖励每人50万元,以表彰他们长期以来为哲学教育和研究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个人作品
○《群众路线——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著作1958年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哲学笔记〉注释》主编1981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获1987年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1989年北京市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哲学笔记〉与辩证法》著作1984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
○《问题中的哲学》主编1985年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哲学的足迹》著作1987年由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3卷本)主编1987年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获1992年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8卷本)主编1989~1996年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其中第六、七卷获北京市1991年优秀成果特等奖;第一、二、三卷获北京市1994年优秀成果特等奖;全书获1997年“五个一工程”奖、“吴玉章”奖一等奖,1999年首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一等奖。)
○《列宁传》合著1989年由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人学词典》主编199
学术品格
黄枬森先生留给中国理论界的财富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他的研究成果和学术品格。
第一,科学信念是黄枬森学术品格的基石。黄枬森先生毕生坚信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对于他来说,这个真理不仅是治学修业的指针,而且是整个生命航程的灯塔。在黄枬森先生从事哲学研究和教学的漫长岁月里,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过严重挫折,我们的国家经历过磨难甚至浩劫,马克思主义面临过挑战、质疑和诋毁,他本人在政治上受到过长达二十年的错误处分和无情打击。但他从未动摇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笃信和坚持,反而更加热忱坚毅地进行探索和思考。在被剥夺教学权利的日子里,在“文革”风暴肆虐的黑暗岁月,在巨大的政治压力和复杂的政治形势使一些知识分子犹豫彷徨、心灰意冷的时候,黄枬森先生保持着难能可贵的清醒、乐观和坚定,锲而不舍地走自己选定的路,做自己决定的事。他想到的是如何充分利用一切时间和条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事业开展有益的工作。
第二,实践精神是黄枬森
人物访谈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哲学,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哲学,也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的推进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进展,如何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就成为学者们热烈讨论的问题。记者近日(2011年8月)就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创立的成因、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途径和方法等问题采访了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黄枬森。
记者:当下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讨论很多。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和思维的方法,不需要体系;有人主张用全新的体系取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有人主张改造传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体系。我们应该怎样认识这一问题?
黄枬森:思想体系是任何一门科学都不能缺少的东西,是任何学科建设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哲学也不例外。在人类科学史上,一门新科学的诞生至少需要具备三个条件:明确的对象、真实的内容和合理的思想
人名故事
黄枬森,即“黄楠森”。由于20世纪90年代以及进入21世纪后头几年,电脑字库里没有“枬”字,因此很长一段时间在报刊、网络上两种写法同时存在,致使一些不了解缘由的人以为“黄枬森”与“黄楠森”是两个人。随着电脑和网络字库收入汉字的增加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管理的日益规范,“黄楠森”的写法已经不再使用。
社会评价
黄枬森同志是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的杰出领导人。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是挂靠在中共中央编译局的国家一级学会,主要任务是研究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事业、著作思想,并联系实际研究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该研究会的前身是1982年创立的“《反杜林论》研究会”,主要研究《反杜林论》等经典著作;1992年更名为“中国恩格斯研究会”,研究范围扩大到恩格斯的著作思想和生平事业等;2002年再次更名为“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研究范围进一步扩大到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思想和生平事业。在研究会的整个发展过程中,黄枬森同志都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1992年到2000年他担任会长期间,积极组织会议,研究课题,培养人才,服务社会,为研究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黄枬森同志的带领下,研究会始终坚持正确的办会方向,毫不动摇地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生平事业和基本理论,同时
研究项目
“黄枬森与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发展”项目
为纪念我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黄枬森先生逝世一周年,缅怀黄先生对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设与发展所作的重要贡献,2014年1月12日,由北京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心主办的黄枬森学术思想研讨会暨黄枬森项目启动仪式在京举行。
“黄枬森与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发展”项目(简称“黄枬森项目”)是北京大学哲学系系友王建良先生建议并捐资设立的,旨在助推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的发展,使其在中国思想理论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该项目集教学、科研与学术交流为一体,主要有三个用途:一是用于资助学术活动,包括举办“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中国”论坛、“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论坛”以及其他与马哲学科发展相关的学术会议;二是用于资助科研,包括设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与当代”课题研究、完备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学科点的教材建设、整理黄枬森先生遗稿等;三是用于资助学术交流,支持
后世纪念
铜像
2014年1月24日上午9点,在黄枬森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黄枬森的母校——四川省自贡市蜀光中学举行了黄枬森铜像落成典礼,黄枬森先生亲属、蜀光校友会代表、“刘苏·黄枬森奖学金”获得者代表、蜀光中学领导班子和部分教师50余人参加了落成典礼。
黄枬森先生是蜀光中学高1942级校友,于1939年至1942年,在蜀光中学高中部学习。在校三年的教育对他思想上的影响是非常大的,首先,他受到蜀光中学“一心为公,努力增能”校训的熏陶,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其次,他在许多优秀老师,特别是一些共产党员老师的教导下,在课外阅读了许多进步书刊和一些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著作,使他对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尊崇之心。这三年打下的基础使他终身受益,奠定了他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基础。
黄枬森先生对母校满怀深情,始终关注蜀光中学的发展。在改革开放之后,他和一些老校友共同发起成立了蜀光中学北京校友会,并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