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马克昌简介

马克昌简介

淘名人 2019-07-08 08:34 热度:

马克昌

马克昌(1926年——2011年),著名法学教授、博导,河南西华县红花集镇人,法学家。1950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法律系,后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研究生班,师从前苏联刑法学家贝斯特洛娃教授专门从事刑法学研究。1952年返回武汉大学任教。参加过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修订工作。曾任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会副会长、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与人大高铭暄教授合称为我国刑法学界的“北高南马”。2011年6月22日在武汉去世,享年85岁。

基本资料

中文名:马克昌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26年8月12日

逝世日期:2011年6月22日

职业:刑法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信仰:共产主义

代表作品:《刑法学》、《犯罪通论》、《刑罚通论》、《比较刑法原理》

人物简介

马克昌(1926.8.12-2011.6.22),我国当代著名法学家、杰出教育家、卓越社会活动家、博士生导师,新中国刑法学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曾任武汉大学法律系主任、法学院院长、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副总干事长和副会长、中国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名誉理事、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律思想研究会副会长、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湖北省首届“荆楚社科名家”、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法学学科小组成员等职。独著的《比较刑法原理——外国刑法学总论》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主编的《犯罪通论》和《刑罚通论》分别获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和二等奖;主编的《经济犯罪新论》获中国图书奖;任主编之一的《刑法学》和副主编的《中国刑法学》分别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和特等奖;主持完成的“着重提高研究生素质,培养刑法学高层次人才”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

展开阅读全文 ∨

研究领域

中国刑法学、比较刑法学。

主要兼职

中国法学会名誉理事;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特聘顾问教授;

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中国法学会董必武法律思想研究会副会长;

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顾问;

最高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等。

代表著作

《刑法学》(高等学校法学试用教材),副主编(法律出版社1982年版)

《法学知识手册》,参与编写(中州书画出版社1983年版)

《刑法学》(高等学校法学试用教材),副主编(法律出版社1984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罚论》(上编),副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关于刑法的若干问题》,参加编写(河南省法学会印1984年版)

《刑法》,合著(法律出版社1985年版)

《刑法学教学大纲》(高等学校法学教材大纲),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论共同犯罪》,合著(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中国刑法学》,副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刑事法学大辞书》,主编之一(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犯罪通论》,主编(武汉大学1991年版、1999年修订版)

《中国刑事政策学》,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刑法学全书》,第一主编(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刑法的修

展开阅读全文 ∨

荣誉奖项

主编《犯罪通论》(1991年出版),获首届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优秀成果奖、著作一等奖;

主编《刑罚通论》(1995年出版)第二届全国高等学校人文社会优秀成果奖、著作二等奖;

主编《经济犯罪新论》(1998年出版)获中国图书奖;

独著《比较刑法原理》(2002年出版)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

人物评价

马克昌,刑法学家,河南省周口市西华县人。武汉大学法律系本科毕业后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研究生。1979年,受学校委托参与负责武汉大学法律系的恢复筹建工作,先后任法律系副主任、主任、法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2006年8月马克昌80岁生日之时,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与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贾春旺、国际刑法学会中国分会主席高铭暄、日本学校法人同志社总长大谷、德国马普外国刑法和国际刑法研究所所长希伯实等国内外法学界知名人士纷纷向马克昌寄来贺信,高度赞扬马克昌积极参与国家立法,作为新中国法学奠基人之一为国家民主与法制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让马克昌感到最为欣慰的是,昔日的学生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长熊选国博士、公安部治安局副局长鲍遂献博士也来祝贺,他们表示要继承和发扬导师的优秀品质、不辜负他的教导、为中国法学事业作出贡献时,老人的眼里顿时闪出激动的泪花。

人生履历

那是一个早已被尘埃湮没的历史细节。

1926年8月12日,马克昌出生在河南省西华县红花集乡的一个地主家庭里。七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马克昌从此被少年丧父的阴影笼罩着,他过早地体味到人间的悲痛和苦涩。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1937年,马家在奶奶主持下情况稍有好转。到了收获季节,却从北方传来日本侵略中国的“七七”炮声。1938年,国民党为抵御日军西进,炸毁了黄河花园口,无情的洪水吞噬了他的家园,使他与家人从此过上了困苦的生活。但是,无论家里的条件多么艰苦与恶劣,他在求学的路上从来没有打过退堂鼓。

1941年,15岁的马克昌以优异成绩考入周口联合中学,在该校认识了女同学曹智慧。

曹智慧1925年生,比马克昌大一岁,其父是学校教导主任和数学老师。

周口联中虽是男女同校,但分班上课,互相并不来往。尽管如此,曹智慧的丽质还是在马克昌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1944年,日军进攻中原。周口联中因中原沦陷被迫停办了。为了生计

展开阅读全文 ∨

治学精神

1957年5月下旬,伴随着酷暑的来临,已经提升为武汉大学法律系主任助理的马克昌,听到校园里的高音喇叭发出的通知——全校师生请注意,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将于6月26日在首都北京隆重召开,我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即将赴京开会,现向各位征集提案,如有提案,请你们写好后送给我。

马克昌曾在1956年冬就应邀与全国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高西江同志一道参加了我国刑法的起草。此时,听说全国人大代表又要征集提案,心里无比激动。经过思考,他写成题为《建议全国人大尽快制订刑法》的提案。大意是:我国建国已经八年了,审判刑事案件大多还无法可依,审判人员判案随意性很大,希望尽快制定一部刑法,以便审判人员依法判案,保障人民的权利不受侵犯。

马克昌的这条建议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不仅最终没有被大会采纳,相反成了他“右派”的罪证之一。

1958年5月,他被打成“右派”后,发配到湖北省蕲春县八里湖农场劳动改造。随后

展开阅读全文 ∨

晚年努力

2003年,马克昌教授以78岁高龄,完成了后来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的专著《比较刑法原理——外国刑法学总论》。该书耗时近4年,80万字,不仅全面比较研究了外国刑法理论,建立了完整的比较研究体系,还以独特的研究视角,将德日等大陆国家刑法学进行横向比较研究,令人耳目一新。著名刑法学者赵秉志教授这样评价此书:“马先生此宏著已经筑起了一座高峰。仰止于此山之高,许多内容食而尚不解其味。首编内容已跨入理论刑法学范畴,末章内容已延伸至非刑罚处置方法,堪称比较刑法原理之集大成者。这无疑为中国比较刑法研究提供了一本最全面的教科书和专著。”

正直品性

马克昌既有精深的学术造诣,又极善于运用法学理论指导实践。他常常教育身边的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他的妻子在退休前多次被评为市、区优秀工作者。他的学生许多在国家和省、市公检法部门工作,但他的三个儿女没有一个享受特权的,全凭自己的真才实学去赢得社会认可,其中大女儿在武汉大学出版社任美术编辑,儿子在省国土资源部门工作,小女儿是江汉大学美术系主任。

早在1980年10月,马克昌被全国人大法制工作委员会邀请赴京参加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起诉书的讨论,随后,司法部又指派他担任林彪死党原空军司令员吴法宪的辩护人。

刑事案件中的起诉人与被起诉人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角色,对于前者,他作为那个时期的受害人之一,巴不得能早一天站出来为历史性审判作出贡献;而对于后者,让起草和修订刑法的人去帮一个著名的反面人物辩护,他的心里是一百个不乐意。但是,按照法律规定,犯罪嫌疑人应享有法律赋予的各种权利,自己作为一名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故事

1946年,马克昌以优异成绩考取武汉大学,就读法律专业,1950年留校任教,从此他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中国的法学事业和所热爱的武汉大学。

身为法学专家的马克昌其实极少作为律师出庭,而特别法庭上的舌战,则是他毕生最为特殊的一段经历。1980年10月,马克昌受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的邀请,参加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起诉书的讨论。随后,受司法部的委派,担任该案被告人吴法宪的辩护人。

在情与法的两难境地中,他不计个人在“文革”中所受的磨难,选择了忠实地履行律师职责。根据事实和法律,马克昌对特别法庭提出了实事求是、合法合理的辩护意见,要求对被告人吴法宪从轻判处。马老说,当时道出“从轻判处”4字后,台下观众窃窃私语:原来是真辩啊!马克昌的辩护意见得到了特别法庭的重视,并最终被采纳。从此,他声名大噪。法律界许多晚辈后学提到马老的这段经历都会肃然起敬。

马克昌教授的一生,笔耕不辍,硕果累累。在长达半个世纪的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著作介绍

《刑法学》(第五版)

本书为教育部组织的面向21世纪的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之一,供高等学校法学本科使用。

刑法学是高等学校法学教育中一门重要的主干课程。《刑法学(第5版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努力按照高等教育法学专业主干课程教材的要求,正确地阐述我国刑法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并注重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相对稳定性和时代特色。特别是为了适应国家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本教材十分注意阐述研究我国新刑法典颁行以来刑事法治的新进展和刑法理论研究的新成果,以提高教材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

《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

一部勾勒西方自启蒙运动开始到二战之后刑法思想发展轨迹的著作。刑法学的研究,离不开刑法学说即法学大师或著名刑法学者的刑法思想。试看日本刑法总论著作中,大多有“刑法学中学派抗争的扬弃”、“刑法及刑法理论之史的”等章节,就是明显的例证。基于这样的认识,于1996年主编

展开阅读全文 ∨

逝世讣告

沉痛哀悼!一代刑法学宗师,林彪集团核心成员吴法宪的辩护人,武汉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马克昌先生,于2011年6月22日19时15分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逝世,享年85岁。

马克昌教授遗体告别仪式定于26日上午9时在武昌殡仪馆举行。

人物铜像

借着学院天井明亮柔和的天光,他静静地坐着,膝头放着一本书。他身后的法学院图书馆里,他的学生们正在知识的浩瀚海洋中遨游。

他就是马克昌,中国著名刑法学家、已故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但珞珈山下的这座丰碑,已不是那个血肉之躯的新中国法学奠基者了。这是他惟妙惟肖的铜像,黄铜坚硬的质地将他定格,他在不朽的法学学术园地永生。

2013年3月,马克昌教授铜像耸立在武大法学院图书馆天井花园中。他坐在长凳上,膝上放着一本摊开的书,似乎沉浸在精彩阅读后的沉思中。他不寂寞,长凳旁边经常放着鲜花,还不时有学生走来,坐在他身旁,捧一本书,与他一起沉思。

怀念诗篇

马克昌弟子、武汉大学教授陈家林所作之诗:

八十五载风雨路,

六十一年求索情。

沧桑历尽雄心在,

学问融通贯笔端。

世纪之案弘法治,

珞珈山麓育英才。

星沉碧落人归去,

前贤伟业赖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