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张若名简介

张若名简介

淘名人 2019-07-07 14:33 热度:

张若名

张若名(1902—1958),觉悟社成员,原云南大学中文系教授;1902年生于河北清苑,早年参加“五四运动”后出国留学,1930年与杨堃结婚;归国后先后执教北平中法大学和云南大学,“反右”运动中,她横遭无端批判,投水自尽,在周恩来、邓颖超同志的亲自过问下,云南大学党委对张若名的错误批判进行了甄别,向家属赔礼道歉并于1980年为其彻底平反;张若名不仅是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还是中国第一位法国女博士,她一生的中法文著作近百万字,在法语教学领域培养大量人才,为中法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张若名是周恩来同志的初恋女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张若名

别名:字砚庄

国籍:中国

出生地:河北清苑县

出生日期:1902年

逝世日期:1958年6月18日

职业:教授

毕业院校:里昂中法大学博士学位

人物生平

张若名,女,字砚庄,1902年生于河北清苑县,张若名在1916年考入直隶女师。五四运动时期,张若名积极投身学生运动,参与组织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被推为评议部长。作为天津的正式代表,她两次去北京参加反“巴黎和会”签字请愿活动,加入觉悟社时她的代号为36,在《觉悟》创刊号上,张若名以代号“衫六”署名发表了《“急先锋”的女子》一文。文章高呼:“女子解放从女子解放做起,不要等着旁人解放。”这就是说女子解放要靠女子自身主动去努力、去争取,而不能在那里坐等着别人来为自己解放。她提出的破除迷信形式的道德观念,铲除男女心理、生理的不同,打破男女职业不平等的女权主张,代表了中国知识女性的共同声音,也反映了广大知识女性追求自身解放的“觉悟”,引导了中国女权运动发展的方向。她最后提出“要具革命的精神,去实行解放,少数人预备造就多数人的解放生活。”

1920年11月,张若名与周恩来、郭隆真等一起登上轮船离沪赴法。19

展开阅读全文 ∨

个人年谱

1902年,出生于河北清苑县。1916年,考入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

1919年,“五四”运动中,张若名与郭隆真、邓颖超等发起组织天津女界爱国同志会,9月她与周恩来、郭隆真、刘清扬等人创建革命团体——觉悟社。

1920年初,抵制日货活动中,周恩来做总指挥,和郭隆真、张若名、于方舟带领数千名民众到直隶省公署请愿。4人当场被捕,入狱半年。

1920年11月,张若名与周恩来、郭隆真等一起登上轮船离沪赴法。

1922年,郭隆真、张若名在法国参加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由于张若名法语口语流畅,又是女子,便于隐蔽身份,她在少共组织内担负与法共保持秘密联系的任务。

1923年,张若名离开巴黎前往里昂。

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法国共产党里昂支部决定举行追悼大会,法国政府不允许外国共产党员参加。但少共主要负责人冒险行事,坚持派张若名参加大会并发言,结果张若名险些被法国当局驱逐出境并一直被警方跟踪盯梢,加之因出

展开阅读全文 ∨

与周恩来

周恩来在南开中学读书时,张若名正在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读书,她与邓文淑(即邓颖超)同为该校第十级学员。“五四”反帝反封建的号角吹响之后,张若名与周恩来等共同发起组织了天津进步青年革命团体――觉悟社。

觉悟社的成立,使天津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有了领导核心。张若名、周恩来等经常在一起研究斗争形势,探讨救国良方。当1920年1月,天津反动军警逮捕请愿代表后,周恩来、张若名等开会紧急动员,决定发动更大规模的请愿示威,营救被捕代表。周恩来、张若名、郭隆真和于方舟4人被学生们公推为代表,要求面见直隶省长。游行队伍在周恩来的指挥下,群情激愤,一路高呼爱国口号。可是,当他们来到直隶省署门前时,省署两扇大铁门已紧紧关闭,任凭你口号呼得再响,门内却不见有任何动静。周恩来、张若名等4位代表从门下的缝隙钻进省府,找当局说理,游行队伍继续在外边呼喊口号声援。当周恩来他们一钻进省署大门,埋伏的大批反动军警随即一拥而上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著作

1)《纪德的态度》(中文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96年L'AttitudeD'AndreGide北平中法大学丛书之一1931年

2)《关于安德烈·纪德》(SurAndreGide)LeMercuredeFrance1935

3)《佛朗西斯·若姆》(FrancisJammmes)中法大学月刊第9卷1期1936

4)《法国象征派三大诗人:波德莱尔、魏尔伦和兰波》中法大学月刊第11卷4、5期合刊1937

5)《中国儿童生活——民俗研究》(LaVieDeL'EnfantEnChine)北平法文(L'Ami)月刊第3卷4期1939年

6)《法语直陈时态的用法》(L'EmploiDesTempsL'IndicatifEnFrancais)《法文研究》杂志1939—1940年连载

7)《纪德的介绍》北平《新思潮》月刊1卷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