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思杜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胡思杜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日期:1921年12月17日
逝世日期:1957年9月21日
毕业院校:华北革命大学
简介
胡思杜(1921—1957),胡适的小儿子,取名为“思念杜威”之意,上有哥哥祖望(1919.3.16-2005.3.12),有光宗耀祖的意思。抗战开始后,胡适出任驻美大使,哥哥胡祖望亦于1939年前往美国康乃尔大学读书,而胡思杜则和母亲留在国内。
1948年夏,胡思杜随父亲的朋友一起回到了北平。许多人看在胡适的面上,纷纷请胡思杜到大学任教,但胡适以“思杜学业不成,不是研究学问的人才”为由拒绝了所有邀请,只同意胡思杜到北大图书馆工作。
随后,胡思杜被分配到唐山铁道学院(此校后迁至四川,更名为西南交通大学),在“马列部”当历史讲师。在那里,胡思杜积极、努力地工作,想为父亲“赎罪”。
1955年秋,因工作需要,马列主义教研组资料室成立,胡思杜任主任。
1957年5月20日,《人民日报》以《河北高等学校教授针对教育领导工作提出批评》为题,发表“本报讯”,报道该校机械系主任孙竹生及教师胡思杜“使用卑鄙手段妄图
生平
胡适1917年在安徽与江冬秀完婚,两年后长子出生,取名“祖望”(又名“思祖”)是为了纪念胡适的母亲冯顺弟。又一年,女儿素斐出生(有说为纪念昔日恋人陈衡哲,陈昵称莎菲),翌年,幼子思杜,出生在1921年12月17日,这天正好也是胡适的生日,取名“思杜”是为了表示对恩师美国哲学家杜威的感激之情。
胡适为国家奔忙,长子思祖经常跟在身边,幼子思杜经常跟在江冬秀身边,但是一般父母都喜爱最小的孩子,胡适也一样。在保存下来的胡适给胡思杜的信中就有许多父爱的语言,而且几乎每封信都有他催促儿子给自己写信的内容。
胡适“看见小三走路有点摇头摆耳的神气”,于是赶紧嘱咐妻子“叫他自己留心,不要养成这种不好看的样子”,又让她多给孩子钱,“买书的钱,是值得花的”。但他不是溺爱,他是为了儿子的全面发展:
不要单读旧书,英文要用功读;我盼望你好好的用功,也许我能接你出来上学。要用功学英文。要保重身体;你是有心学社会科学的,我看国
死亡揭秘
胡思杜是胡适的小儿子,生于1921年12月17日,上有哥哥祖望(1919.3.16—2005.3.12)和姐姐素斐(1920.8.16—1925.5)。
按沈卫威先生的描述是:“思杜年少时患肺病,小学时读时辍。胡适曾让自己的学生罗尔纲做家庭教师,教思杜和祖望学习,同时帮他整理父亲胡传的遗作。后来思杜入校读书,但非聪颖之辈,善交朋友,贪玩乐。”
抗战开始后,胡适出任驻美大使,哥哥祖望亦于1939年前往美国康乃尔大学读书,而思杜则和母亲留在国内。上海成为“孤岛”后,思杜一度随母避居上海租界,进入附近学校读书。后来胡适把他委托给友人竹垚生,但竹向胡适反映思杜“在此读书,无甚进境,且恐沾染上上海青年的恶习,请兄要赶快注意。”就这样,思杜于1941年5月也到了美国,学习历史。
1948年夏,思杜随父亲的朋友一起回到了北平。许多人看在胡适的面上,纷纷请思杜到大学任教,“其中山东大学历史系最为积极”(邓广铭语)
注释
沈卫威著《文化·心态·人格——认识胡适》,下简称《文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9月版,第148页
邓广铭于1986年8月与沈卫威的谈话,摘自《文化》第150页
摘自胡适1950年1月7日日记,《胡适的日记》(手稿本,全18册)第16册(1948.1-1950.12),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0年12月17日初版
杨金荣《角色与命运——胡适晚年的自由主义困境》,北京三联出版社2003年9月版,第169页
转引自胡颂平《胡适之先生年谱长编》第6册第2152页,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4年版;《文化》第152页
唐德刚《胡适杂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4月第3次印刷,第24-25页
江泽涵夫妇于1986年8月在北京大学燕南园与沈卫威的谈话,摘自《文化》第151页
胡思孟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与沈卫威的谈话,摘自《文化》第154-155页
《文化》第15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