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应岐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任应岐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南鲁山县仓头乡刘河村
出生日期:1892年
逝世日期:1934年
职业:军人
字:瑞周
生平经历
任应岐,字瑞周,1892年生于河南鲁山县仓头乡刘河村一个农民家庭。6岁入私塾,16岁到县城高等小学堂念书,18岁考入淮阳师范学校。
任应岐的青年时代,社会动乱,兵燹匪患,加之连年荒灾,民不聊生。鲁山县李鸣盛带领穷苦百姓揭杆起事。因仰慕任应岐才华出众,聘其为参谋。1913年,李鸣盛、任应歧被镇嵩军刘镇华部收编,任应歧先任班长,后任排长、连长。1918年2月,靖国军胡景翼部围攻西安,陕西督军陈树藩向刘镇华求援,任应歧随军前往,1920年7月返豫,1922年9月,被公推为河南自治军总司令。1926年吴(佩孚)岳(维峻)战争后,被吴收编,同吴若即若离。当北代军向武胜关追击时,由于早年好友是国民党创始人之一刘觉民,所以在刘觉民的民主革命思想影响与策动下,任即在郑州宣布独立,反对吴佩孚,并派代表向樊樊钟秀请愿投诚,共同讨吴,得到樊的允许,同时派代表到武汉,与北伐军接洽。
1927年1月被任命为十二军军长,刘
人物履历
任应岐(1892年—1934年)
生于1892年11月5日(清光绪十八年九月十六)。河南鲁山人,字瑞周。绿林出身。
1912年投入绿林。
1913年8月接受镇嵩军改编,历任正目、少尉排长、上尉连长。
1918年2月所部投归陕西陆军第2混成旅(旅长曾继贤)骑兵营(营长樊钟秀),仍任上尉连长。8月骑兵营扩编为陕西靖国军第2路(司令樊钟秀),升任补充营少校营长。
1919年3月靖国军第2路改编为援陕军总司令部(总司令许兰洲)游击第1支队(司令樊钟秀),仍任补充营少校营长。
1920年6月游1支队改编为河南暂编陆军第1师(师长常得胜)第2旅(旅长林起鹏)第4团(团长樊钟秀),仍任补充营少校营长。
1921年4月第4团扩编为河南陆军第5混成旅(旅长樊钟秀),升任第3团上校团长。
1922年5月因所部战败,离职返乡。9月出任河南自治军(辖十二路)总司令。12月率所属一部改编为河南陆军第2混成团(团长樊钟秀)第2游击支队
人物故居
在鲁山县仓头乡刘河村,青松翠柏掩映着一处占地面积约1亩的墓地。墓地中央,一人多高的墓碑上镌刻着“爱国将领任应岐之墓”九个大字,墓碑背面,是长达千言的“墓志铭”,距此不远的刘河村,还保存有任应岐将军的故居。
详细信息
他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二军军长;他曾与吉鸿昌、宣侠父、南汉宸联络抗日人士成立中国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72年前,他与吉鸿昌一同被国民党以“扰乱治安、加入共党、危害民国”罪枪杀。他,就是家乡是河南省鲁山县的任应岐将军。
任应岐与吉鸿昌同时就义,为何人们只知吉鸿昌的事迹,而任应岐甚至从未被称为“烈士”?既然国民党反动派给他定的罪名之一就是“加入共党”,且他“供认不讳”,那么他究竟是不是共产党员?既然他是一位著名爱国将领,为何鲜有对他的评价?半个世纪后,任应岐家乡的一个普通百姓执著地寻找着答案,作为民间研究者,他和其他研究者一起把一位爱国将领鲜为人知的历史推进现代人的视野;他不仅要养活八旬老母和妻儿,还要在史学界、档案馆奔走,而他每月仅有五六百元的打工收入。
12月8日,天上飘着雪花。郑州市碧沙岗公园内的北伐军烈士墓碑前,一个身形瘦削、年约40岁的男子轻声念着一块碑的碑文:“……植松柏兮长青,英灵兮日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