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蒋翊武简介

蒋翊武简介

淘名人 2019-06-27 10:41 热度:

蒋翊武

蒋翊武(1884—1913),汉族,湖南澧州(今澧县)人。原名保襄,亦作保湘,字伯夔。辛亥革命前夕曾任武汉文学社社长,主办《大江报》等报刊。1913年,蒋翊武在广西进行反对袁世凯的活动时,被亲袁的广西军阀逮捕并杀害。蒋翊武是中国近代杰出的民主革命活动家、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被孙中山誉为中华民国“开国元勋”。

基本资料

中文名:蒋翊武

别名:原名保襄,亦作保湘,字伯夔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南澧州

出生日期:1884年12月21日

逝世日期:1913年9月9日

职业:民主革命活动家

毕业院校:湖南省西路公立师范学堂(肄业)

主要成就:武昌首义的主要组织者和领导者 创办文学社

代表作品:绝命诗四首

人物生平

蒋翊武,字保勤,1884年12月21日(清朝光绪十年甲申冬月初五)出生于澧州(今澧县)一个城市平民家庭。父亲蒋皋南年轻时到城内丁公桥一家小油坊里学制豆油皮。老店主没有子女,去世后,蒋皋南接受了他们的微薄产业。蒋翊武是长子,父亲为培养他成长,便节衣缩食送他读私塾,四个弟弟则先后出去当学徒。

1890年(光绪十五年)6岁蒋翊武就读于澧兰书屋,在周宣生、晏开甲门下启蒙读书。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14岁,与同乡学友杨载雄、黄贞元等转读于安福(今临澧县)梅溪桥私塾,从师蒋作霖,开始接触维新时事政治,并为之宣传。因戊戌变法失败,考长沙时务学堂未果。

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继续求学于梅溪桥。同乡学友杨载雄参加湘军“劲字营”。

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适逢满清最后一次科举考试,族兄蒋念堂考取秀才,蒋翊武不愿与试,轻蔑地表露:“奴隶功名,要它何用?”反清排满的种族主义思想一吐为快。

1903年,他进入澧州高

展开阅读全文 ∨

个人作品

1913年临刑前,蒋翊武写了四首绝命诗(也有说其实合为一首)。

其一

当年豪气今何在?如此江山怒不平。

嗟我寂冤终无了,空留弩剑作寒鸣。

其二

只知离乱逢真友,谁识他乡是故乡?

从此情丝牵未断,忍余红泪对残阳。

其三

痛我当年何昧昧?只知相友不相知;

而今相识有如此,满载仁声长相思。

其四

斩断尘根感晚秋,中原无主倍增愁!

是谁支得江山住?只有余哀逐水流。

主要贡献

蒋翊武是文学社的创始人和领袖。

蒋翊武为中国民主革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坚持舆论造势,积极宣扬民主革命的思想,曾先后参与或主办过《竞业旬报》、《商务报》、《大江报》、《民心报》等,反映出强烈的民主革命思想,借公开鼓吹“大乱”,大掀革命狂澜;他积极运动新军,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他在主持振武学社和文学社时,便把运动新军作为主要工作,为民主革命高潮的到来积蓄力量,作好充分的组织准备;他寻求联合壮大革命同盟,始终把寻求革命团体的联合作为壮大革命队伍,取得革命成功的必要途径;他紧紧追随孙中山,誓死捍卫民主共和,始终以推翻满清建立民国为宗旨,奉孙中山三民主义相号召。

人物评价

1916年,谢春轩曾作挽联多副,其中一联写道:“立功在楚北,殉节在粤西,推翻专制,拥护共和,英雄成败均千古;奋迹于涔阳,首丘于岳麓,昔年欢迎,今日追悼,故乡风云又一时。”

孙中山高度评价蒋翊武为“辛亥武昌发难,以公功为冠”,并称蒋翊武为中华民国的“开国元勋”。

后世纪念

蒋翊武墓,位于长沙市岳麓山半山亭上方、麓山寺正门下约20米处。1916年9月,护国战争胜利后,蒋翊武的遗骸自桂林归葬长沙岳麓山,湘人为他营建汉白玉墓塔,墓区为一空旷平地,占地约400平方米。墓冢居中,花岗石砌平台四级,上方有方形顶碑塔,高约4米,花岗石琢成,中嵌汉白玉墓碑,高2米,宽0.7米,碑心朝东,楷书“蒋公翊武之墓”六字。墓前有片石山道导入,墓后青松赤枫。是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1921年孙中山亲笔题写了“开国元勋蒋翊武先生就义处”十二个字镌刻于碑上,嘱胡汉民先生撰书碑文:“蒋公翊武,澧县人。笃志革命,辛亥武昌发难,以公功为冠。以武昌防御使守危城,却强敌,事定即引去,当道縻以官爵不受。癸丑讨袁,将有事于桂,至全州为贼将所得,贼酋阿袁氏旨,遂戕公于桂林丽泽门外。今年冬,大总统督师桂林,念公勋烈,特为公立碑,而命汉民书公事略,以昭来者。公之死事与瞿、张二公不同,而其成仁取义之志则一也。中华民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