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宋达泉简介

宋达泉简介

淘名人 2019-06-24 10:32 热度:

宋达泉

宋达泉,著名土壤学家,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现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的主要创建人之一。前期从事土壤及自然资源调查和研究工作。早期在浙江、福建、云南等地进行土壤调查和考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主持了东北地区土壤资源及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的系统调查和研究工作,为开发利用国土资源作出了重要贡献。

基本资料

中文名:宋达泉

国籍:中国

出生地:辽宁省沈阳市

出生日期:1912年10月20日

逝世日期:1988年8月27日

职业:土壤学家

毕业院校:浙江大学农学院

代表作品:《中国东北土壤》,《中国东北地区自然资源图集》

其孙子:宋静

生平

一代鸿儒不平凡的人生轨迹

宋达泉(1912—1988),浙江省绍兴人,1912年10月20日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中共党员。193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1934-1936年任浙江省建设厅化学肥料管理处技士。1936-1940年任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室技士、技师。1943-1945年任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室技正。1945-1946年赴美国康奈尔大学进修和考察。1946-1949年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技正,兼任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土壤学教授。1950-1952年任东北人民政府农林部土壤调查团团长。1953-1988年历任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东北分所筹备处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兼土壤研究室主任。1950-1988年先后当选为中国土壤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长,及以后历届理事会领导成员。1956年参加中苏黑龙江流域自然资源考察,任考察队自然资源组中方组长。1988年8月27日在辽宁省沈阳市

展开阅读全文 ∨

土壤地理学研究

土壤分类系统

中国第一个土壤分类系统的倡导者和制定者

在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缺乏完整的土壤分类,仅有的与不完整的土壤分类系统,完全受制于美国学派,西方色彩浓厚,全国土壤被划分为显域土、隐域土、泛域土等三个土纲,其下设置了不少土系,全盘西化,毫无中国特色可言。建国后,即20世纪50年代初,宋达泉及其同仁率先提出了新的土壤分类系统,几经修改与完善,在1954年制定的土壤分类系统中,重新确定了若干土类和亚类,充分结合中国实际,汲取农民经验,生产性鲜明,因地制宜,词简义明,通俗易懂,赋予与构成了鲜明的中国特色,因而深受欢迎,广为应用。在该系统中所确定的棕色太加林土、白浆土、黑土、棕色荒漠土、褐土、黑垆土、龟裂土、黄棕壤、草甸土、砖红壤性红壤、山地草甸土与山地棕褐土等等,均为其后兴起的以土壤诊断层和诊断特性为基础的,以定量为特点的土壤系统分类,作出了基础性研究。直至1995年,由中国科学院南土壤研

展开阅读全文 ∨

独立地划分

中国第一个将水稻土独立地划分为土类的倡导者和制定者

中国地域辽阔,土壤类型众多,其许多特点是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和不可企及的。特别是作为古老的农业国,其人为土尤具特色,其中占有世界四分之一面积的水稻土,又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宋达泉等中国学者则早在20世纪30年代末,通过对水稻土的大量研究,特别是通过其剖面层次形态及水耕熟化过程的研究,认为这是一种全新的土壤类型,因而决然地将水稻土作为一个独立的土类而被划分出来,指明了此类土壤的形成过程,与以往一贯认为的它是由于土壤处于灰化过程条件下而形成的,具有着本质的区别,其原始创新性是勿庸置疑的,亦早为国际同行所公认。在宋达泉主持的土壤分类研究中,他与同仁一道,进而在新拟的上述最新的土壤分类系统中最高分类系统单元“土纲”中,列出了“人为土”土纲,又反映了上述的原始创新获得了良好的继承。宋氏关于水稻土所作的创新研究成果,尚可参见上世纪30年代与朱莲青、马溶之、侯

展开阅读全文 ∨

独立土壤类型

中国第一个全面论证东北黑土是一个独立土壤类型的学者。

在中国东北地区滨北铁路及滨长铁路线的两侧,其东界延伸到小兴安岭和长白山等山区的部分山间谷地及三江平原与穆棱-兴凯平原的边缘,其南界在吉林省怀德县南部,西界则直接与松辽平原的草原与盐渍化草甸草原相接壤,分布着一种土层深厚而又极其肥沃的土壤,仅黑、吉两省的面积即达1000万公顷以上,耕垦系数很高,鉴于其土体色泽深暗,而被当地农民称之为黑土。于20世纪30-40年代之际,曾有一些国内外学者前往考察,对其命名是相当混乱的,计有退化黑钙土、变质黑钙土、湿草原土以及淋溶黑土等等,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在宋达泉及其同仁在对其地成土条件、成土过程及一系列理化性质进行深入研究后,决定采纳为农民长期沿用的“黑土”一词,作为此类土壤的名称,通俗易懂,同时赋予了全新的与深邃的科学涵义,为国内外所公认,并列为世界著名三大黑土带的分布地区之一,并被编入了教科书。他于早年

展开阅读全文 ∨

土壤学理论

中国第一个采纳与应用苏联发生土壤学理论及其分类方法的倡导者。

在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建立之初,鉴于政治上的一边倒,与美国的两级土壤分类制存在着严重缺陷,兴起了学习苏联威廉斯土壤学的热潮。本来擅长于土壤地理研究而又正处东北工作的宋达泉,具备了与苏联学者开展学术交流的天赐良机,兼之在当时左倾风格的强烈影响下,特别是他本人也对发生土壤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在国家全然提倡与他个人学术敏感的驱使下,十分自然地成了当时推崇苏联发生土壤学的首席学者。并结合实际工作,与中外学者一道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其间,地质大循环与生物小循环、五大成土因素说及连续命名法等发生土壤学的理论核心,经他而广为传播,并为确立和完善中国自己的和赋有上述中国特色的土壤分类系统而提供了滋养,甚至是夯实了基础。是他第一个应用发生土壤学理论编制了东北地区的百万分之一比例尺的土壤图,在发生土壤学学说的影响下,尚解决了众多的生产实践问题,比

展开阅读全文 ∨

桃李芬芳

在土壤科学的研究工作中,宋达泉历来重视青年科技人员的培养,并常常对自己的学生说:“科学无止境,需要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钻研”。1946-1948年,他在南京工作时,言传身教,曾培养10余名青年土壤工作者,使之迅速成长为新中国建立后的第一批骨干力量。到东北后,他注意到大规模资源与区域规划任务十分繁重,急需培养后备人才,他利用自己在土壤地理学及其野外调查方面的深厚学养,同时结合国外经验,加以总结,传授给土壤调查团成员,组织撰写与出版了《土壤调查手册》(科学出版社,1955年),该书曾是当时中青年土壤工作者得力的工具书。概言之,自上世纪50年代起,经由宋达泉指导过的上百名科技工作者,大都成为东北地区土壤科学研究方面的专家与骨干。诚如程伯容先生所说:“大部分土壤学家,已经向相邻学科渗透了,他们已经成为污染生态专家、农业生态专家、生物地球化学和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专家了,原先的土壤学不是被淘汰,而是扩大

展开阅读全文 ∨

简历

1912年10月20日,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

1934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

1934年—1936年,任浙江省建设厅化学肥料管理处技士。

1936年—1940年,任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室技士、技师。

1940年—1943年,任福建省地质土壤调查所技正。

1943年—1945年,任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室技正。

1945年—1946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进修和考察。

1946年—1949年,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技正,兼任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土壤学教授。

1950年—1952年,任东北农林部土壤调查团团长。

1953年—1988年,历任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东北分所筹备处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林业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兼土壤研究室主任。

1950年—1988年,先后当选为中国土壤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长,及以后历届理事会领导成员。

1956年,参加中苏黑龙江流域自然资源考察,任考察队自然条件组中方组长。

1988年8月27日,病逝于辽

展开阅读全文 ∨

立志土壤学科

1930年,宋达泉中学毕业后考入浙江大学农学院。在求学期间,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不断高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宋达泉深受爱国运动影响,曾参加赴南京请愿,要求政府出兵抗日。他常和农民接触,了解他们的疾苦,看到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科学技术落后,生产水平低下,农民生活困苦,因此选定随刘和教授学土壤学,以此为基础研究中国之农业问题。在刘和指导下,他同沈梓培、莫祖明一起去杭县进行土壤调查,分析大量土壤标本,刻苦钻研,并与同学互相讨论,完成了《杭县土壤研究》论文。

1934年夏大学毕业后,宋达泉到浙江省建设厅化学肥料管理处任技士。两个月后,与余皓一起赴北平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学习,并同梭颇(J.Thorp)、周昌芸、马溶之去大同、包头、萨拉齐一带进行土壤调查,又在北平附近作土壤详测。这一时期,他学习了美国和德国的土壤调查制图和土壤分析方法,学习了苏联的土壤分类和发生学理论。回杭州后,

展开阅读全文 ∨

开创新的事业

祖国东北地区经济建设对土壤科学工作者的需求,在宋达泉心里引起强烈的共鸣。1950年,他欣然接受东北人民政府农林部邀请,乘车北上,去开创新的事业。6月初到达沈阳,开始筹建东北土壤调查团,并任团长。他组织东北各省农业试验场和农学院的土壤专家,分组开展东北地区荒地调查,历时3年,基本摸清了东北地区的土壤类型、性质,提出了开发规划。每到冬季,宋达泉又南下海南岛、雷州半岛,从事橡胶宜林地的考察规划。为了解决农业生产中提出的一些实际问题,他曾带领科技人员深入黑龙江省集贤县国营友谊农场,应用土壤发生学的观点,研究土壤形成过程,确定黑土、白浆土的土壤分类系统,对各类土壤及相应亚类的理化性质进行系统研究;他与曾昭顺、陈恩凤、程伯容等在黑龙江省嫩江九三农场、吉林省郭前旗和辽宁省章古台等地建立了定位研究试验站,分别对黑土、盐土、砂土进行系统研究和改良试验,用以指导农业生产,产生了巨大的效益。

宋达泉迷恋上东北地区丰

展开阅读全文 ∨

踏遍万顷海涂

作为一名土壤学家,宋达泉非常重视尚待开发的国土资源。他十分清楚,海岸带是中国的一种特殊国土,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资源;研究和开发沿海国土资源,对发展国民经济具有重要的意义。1978年,宋达泉承担了全国海涂资源调查任务。他亲自到上海,同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所长陈吉余,共同商讨开展中国海涂资源调查事宜。同年12月在浙江省肖山县主持召开了“全国沿海滩涂资源考察与综合利用学术交流和科研规划会议”,集思广益,征求各界人士对开展这项工作的意见。会后,上书中央有关部门,建议加强“全国沿海滩涂资源考察和综合利用研究”。随后,宋达泉与陈吉余商定,将海涂考察与海岸带调查合并进行,并筹备开展全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调查温州试点研究,宋达泉任考察队副队长。虽已66岁高龄,他仍带领科技人员,沿着296公里海岸线,历尽艰辛,完成试点任务,为今后全国沿海各省市开展这项工作创造了经验,培训了队伍(这项成果1987年获中国科学

展开阅读全文 ∨

培育满园桃李

“科学无止境,需要数代人不懈地努力钻研”,宋达泉常常这样对自己的学生说。他在土壤科学的研究中,历来重视对青年科技人员的培养。

1946-1948年,因缺乏科研经费,宋达泉只得在南京郊区进行土壤详测和制图工作。他利用这个时机,言传身教,培养10余名青年土壤工作者,使他们得以在新中国成立后,较快地成长为土壤科学研究的骨干力量。到东北后,宋达泉看到,大规模的资源开发和区域规划任务,迫切需要对土壤资源进行本底调查,而土壤科学工作者又严重不足,他就把自己学到的和掌握的土壤调查理论和野外工作方法,结合国外的经验,加以总结,系统地传授给土壤调查团的成员,并组织有关专家编写出《土壤调查手册》(1955年,科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从生产实际需要出发,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就是初学土壤调查的人,若能掌握它的基该方法,也可以有条件完成调查制图的任务”(马溶之,土壤调查手册,序言),成为中青年土壤工作者得力的工具书。当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论著

1 宋达泉,余皓.平绥路及北平近郊土壤调查报告.土壤与肥料,1935,1(1)

2 宋达泉.土壤机械分析之论与实际.土壤与肥料,1936,1(5,6);2(1,2)

3 宋达泉.滇西荒区之土壤.土壤季刊,1939,1(4)

4 宋达泉.福建省土壤分类制之商榷.福建:闽地质土壤所年报第1号,1942

5 宋达泉.福建省植棉土壤概论.新福建,1942,2(1)

6 宋达泉,俞震豫.福建南部红壤之成育.福建:闽地质土壤所年报第2号,1943

7 宋达泉.滇西边地土壤概况.土壤季刊,1946,5(2)

8 宋达泉,席承藩,朱显谟.土壤调查手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55

9 宋达泉.中国东北的黑土.生物学通报,1955(4):40—44

10 宋达泉.中国东北土区黑钙土、生草灰化土和沼泽土的形成发育和特征.苏联:土壤学,1956(4),43—46

11 宋达泉.东北土壤研究所筹备处两年中的工作概况.科学通报,1956,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