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阎若璩简介

阎若璩简介

淘名人 2019-06-15 20:30 热度:

阎若璩

阎若璩,字百诗,号潜丘,生于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卒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山西太原人,侨居江苏淮安府山阳县。清初著名学者,清代汉学(或考据学)发轫之初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基本资料

中文名:阎若璩

国籍:中国

出生地:山西太原

出生日期:1638年

逝世日期:1704年

主要成就:中国启蒙主义思想的先导之一

人物生平

崇祯九年(1636年)十月十四日(11月11日)出生于一个书香世家,家学渊源,使阎若璩自幼就置身于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之中,受到家庭的文化熏陶。他幼年体弱多病,口吃,秉性迟钝,甚至“读书至千百遍,字字著意犹未熟”。但仍自强不息,勤勉不怠,“潜心钻研,扶精剔髓,思成一家之言”。每当同学日暮抱书归家之后,他仍“独吟不置,必背诵如翻水乃已”,甚至“发愤将书拆散,读一页辄用面糊粘几背,既熟即焚去”。水滴石穿,积思自悟,他终于在15岁的一个冬夜“心忽开朗,如门牖顿辟,屏障壁落”。从此颖悟绝人,读书过目不忘。

顺治八年(1651年),15岁的阎若璩以商籍补山阳县学生员,此后更是钻研经史,深造自得。他立志博览群书,曾经集陶宏景、皇甫谧的名言“一物不知,以为深耻;遭人而问,少有宁日”题于柱上,以此来鞭策自己发奋学习。多年孜孜不倦的潜心研读,使他成为才富学赡的青年士子,为他日后卓然成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时海内名流

展开阅读全文 ∨

个人成就

阎若璩不仅精通经史,而且“于地理尤精审,凡山川、形势、州郡沿革,了若指掌”。他所著《四书释地》、《四书释地续》、《四书释地又续》、《四书释地余论》诸书,穷力于古,考辨精实,校正了前人对古地名附会的许多错误,同时涉及到四书中的人名、物类、训诂、典制等,被后人称为历史地理学中的佳作。除此而外,阎若璩还著有《潜丘札记》、《重校困学纪闻》、《朱子尚书古文疑》、《孟子生卒年月考》、《眷西堂古文百篇》等,反映了他在经学和史学上的成就。

在清初的学术史上,阎若璩上承顾炎武、黄宗羲,下启惠栋、戴震。作为清代汉学(或考据学)的直接先驱,阎若璩在清代学术史上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他20岁时研读《尚书》时,对《古文尚书》产生了怀疑,于是花了三十年时间进行考证,终于写成了著名的《尚书古文疏证》八卷,对东晋梅颐所献的《古文尚书》辩出伪迹,得出《古文尚书》二十五篇都是魏晋间伪作的结论,翻了一千多年经学史上的一个大案。

康熙二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评价

阎若璩是我国清初一位著名朴学大师。他毕生研究经学、古地理学,治学严谨,善于思考。他常说:“读书不寻源头,虽得之殊可危。”

阎若璩一生勤奋治学、著书,除著有《尚书古文疏证》外,尚有《四书释地》、《潜邱札记》、《困学记闻注》、《孟子生逐年月考》、《眷西堂集》等。他治学严谨,“事必求其根柢,言必求其依据”,“无一字假”。这种学风,对乾嘉学派的形成影响很大。

黄宗羲:“一生疑团,见此尽破矣!”

爱新觉罗·胤禛:读书等身,一字无假,孔思周情,旨深言大。

纪昀对他在考据学上的贡献给予很高评价:“百年以来,自顾炎武以外,罕能与之抗衡者。”

近代学者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评述说:“阎百诗的《尚书古文疏证》,不能不认为是近三年学术解放之第一功臣。”他在考证方面的成就,使他成为一代宗师。

江藩《汉学师承记》将阎若璩推为清代汉学家第一。

亲属成员

祖父阎世科(太原西寨村人),是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进士,官至辽东宁前兵备道参议,著有《敬刑录》、《计辽始末》诸书。父亲阎修龄,字再彭,号饮牛叟,明末贡生,以词章名,著有《眷西堂诗文》、《红鸥亭祠》行世。母亲丁氏亦能诗文。

阎若璩有子阎咏,康熙四十八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同样长于文论。

人物争议

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在当时曾受到学者毛奇龄的反驳。毛奇龄作《古文尚书冤词》,极力为《古文尚书》辩护,从而引发了一场学术公案。后来,经过四库馆臣及后世一些疑古派学者的大力推阐,阎氏把传世本《古文尚书》判定为伪书的观点几乎被清代与近现代学术界视为定谳。然而,也有学者认为阎若璩论证传世本《古文尚书》为伪书的方法和结论在学理和逻辑上均存在漏洞和软肋,其结论仍有继续探讨的空间。甚至有学者批评阎若璩的《尚书古文疏证》,认为尽管该书证伪运用了八种手法,但绝大部分证据都似是而非、不能成立。

后世纪念

阎若璩逝世后,淮安人对他十分崇敬与怀念,在新城文昌宫内为他建了“阎先生祠”,供人凭吊祭祀。到了清末光绪初,段朝端、徐嘉等人因为“阎先生祠”地点过于偏僻,倡议改在城内奎文书院(遗址在今淮安市中学)并附祀已故淮安地方文人李铠、张弨、顾諟、杨开源、任瑗、吴玉搢。建成后,由路伾(峡)题额,名为“阎征君暨六先生祠”。光绪22年(1896),山阳县知县卢维雍捐银七十两给阎征君祠,银存于典铺,每年以利息作祭祀费用。光绪27年(1901年),河下王全熙邀集一些文人,募集经费,在河下竹巷状元里阎若璩故里另建“阎征君祠”,事未办成即病逝。后来他的儿子王朝征继续操办,终于在光绪34年(1908)建成。

故居位置:储库营胡同(皮库营胡同)15号阎祠在山西太原会馆内,几经变迁已难窥旧貌,现为民居。

阎若璩是太原县西寨阎氏第12世孙,今晋源区西寨村“阎氏宗祠”正殿南面靠墙,置有阎若璩的半身仿铜像和装人镜框的文字介绍;西寨村

展开阅读全文 ∨

史书记载

《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一·列传二百六十八·儒林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