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郎世俊简介

郎世俊简介

淘名人 2019-06-14 19:48 热度:

郎世俊

郎世俊(1914-1997),自动化专家,我国工业自动化教育的开拓者之一,中国自动化学会的创建人之一。长期从事自动化科学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工程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培养了一大批工业自动化的专门人才。为我国钢铁工业推广应用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长期深入生产第一线,研究解决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我国工业自动化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基本资料

中文名:郎世俊

国籍:中国

出生地:贵州省贵阳市

出生日期:1914年8月31日

逝世日期:1997年

毕业院校:昆明西南联大

主要成就:我国工业自动化教育的开拓者之一 中国自动化学会的创建人之一

人物简历

1914年8月31日,出生于贵州省贵阳市。

1930年,赴北平(今北京市)求学,先后就读于志成中学,今是中学。

1933年,回乡,在贵阳市贵阳小学任教。

1935年2月,考入南京金陵大学电机系。

1935年8月,考入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

1939年8月,由昆明西南联合大学毕业。

1939年至1945年,在重庆大渡口钢铁厂任实习员,工务员,助理工程师,副工程师。

1945年至1946年,考入中国航空公司,在印度加尔各答市丹姆丹机场维护向中国运送物资的飞机电气设备。

1946年至1947年,任上海渝通工程公司工程师。

1947年至1950年,在贵州大学工学院电机系任副教授、教授。

1950年9月,由东北招聘团招聘来沈阳,在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任教授。

1961年至1966年,当选为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

1978年至1986年,当选为辽宁省自动化学会第一、二届理事会理事长。

1985年,任中国自动化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生平

郎世俊,1914年8月31日生于贵州省贵阳市。父亲郎伯舆,早年曾任贵州省织金县与安顺县县长,感于西南边陲交通闭塞,经济文化落后,鼓励朗世俊外出读书。1930年,郎世俊由贵阳一中初中毕业后,只身一人经重庆至上海,辗转万里赴北平(今北京市)念书,后因病辍学。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1937年“七七事变”后,北平沦陷,他随清华大学迁至昆明,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大。

毕业后,在重庆大渡口钢铁厂负责全厂供水与电气机械设备的安装维修与管理。其时,该厂购进的西门子公司的炼钢电弧炉不能正常工作。他仔细检查电炉运行情况,对照图样分析原因,终于找出并纠正了控制电路设计中的错误,从此萌发了对自动控制理论的研究兴趣。

1945年,他考入中国航空公司,在印度加尔各答市丹姆丹机场负责飞机电气设备的检查维护工作,为确保运输线的畅通作出了贡献。1946年,上海光复,他任上海渝通工程公司的工程师,主持中国纺织公司第六

展开阅读全文 ∨

成果

就这项研究成果撰写的学术论文《加快自动电力拖动系统过渡过程的新方法》经中国自动化学会推荐,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审查,被选为IFAC第一届世界大会的论文。1960年,他去莫斯科参加大会,报告了上述论文。论文提出的新思想和新方法引起了与会者的浓厚兴趣,提问者络绎不绝,讨论十分热烈。会后,苏联《真理报》作了报道,使我国刚刚起步的自动化事业在世界科学殿堂上崭露头角。

20世纪80年代初,计算机技术在我国逐步应用,郎世俊带领科研人员用微机实现开闭环控制的方法的实验。经过一年多的紧张工作,获得成功,控制精度显著好于过去用函数发生器控制的结果。此项成果的学术论文《用微型计算机加快自动电力拖系统的过渡过程》发表于《自动化学报》第7卷中,尔后,这项成果应用于本溪钢铁公司轧板厂的工业实验中,取得显著的控制效果。

应用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生产过程自动化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自调整、自适应、自组织、自学习等新的控制方法纷纷出现。郎世俊看准了这个最新的自动化发展方向,在我国率先开展对自适应控制的研究。其时,他已是古稀之年,加上患有帕金森氏症,他让子女用自行车推着他去研究室。在这种顽强的工作精神的支持下,他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与研究生一起制订研究计划,选择突破方向,终于在多变量自适应控制的领域里首先取得了成功。控制方法应用于多段电加热炉的温度控制,获得了满意的控制效果。

继之,他又与研究生一起对非线性系统和时变系统的自适应控制等多个专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提出的新的控制方法在炼钢电弧炉电极位置的控制中获得了成功。

从重庆大渡口钢铁厂到东北工学院,40多年来,郎世俊与我国的冶金工业结下了不解之缘。自50年代初起,他就经常工作在冶金生产的第一线。鞍山钢铁公司、首都钢铁公司、太原钢铁公司、本溪钢铁公司、抚顺钢铁公司都留下了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