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六如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李六如
别名:季交恕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湖南省平江县
出生日期:1887年7月11日
逝世日期:1973年4月10日
职业:检察官、革命者
毕业院校:日本东京明治大学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最高人民检察署副检察长、党组书记,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常委
代表作品:《六十年的变迁》
政党:中国共产党
性别:男
人物生平
1887年7月11日,生于湖南平江县嘉义献冲泊头一个商人家庭。
1907年,李六如20岁,他结识了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中国同盟会会员凌容众。从凌那里知悉陈天华蹈海事件,并看到《民报》、《游学译篇》、《嘉定屠城纪略》等反清报刊和书籍。从此,“报家仇”的愤恨转移到了清朝皇帝身上。“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他抱着这样的决心,投笔从戎。
1908年李六如赴武昌参加新军,结识了中国同盟会会员刘复基、詹大悲等组织文学社,为负责人之一,从事士兵运动。武昌起义时,李六如被黎元洪委任为第四镇大六标标统(相当于团长),参加了阳夏战争。由于不满意标统职位,又觉得自己年轻,想出洋深造。几经请求,黎元洪终于同意,赠他三千元出洋费,每月另拨官费80元,还补了一个“陆军少将”头衔。
1913年,入日本东京明治大学攻读政治经济科。
1918年秋,李六如以优异成绩毕业后,带回日译本《资本论》,谢绝日本驻上海通讯社和长沙官方的高薪聘请,回到
成就荣誉
喻寄浑对李六如说:“第一师范的毛泽东要和你谈谈。”李六如很高兴,说他早就想去拜访毛泽东,只是刚来长沙不久,一时无人引见。1921年经毛泽东、何叔衡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岳阳第一个共产党员。后任广州第二军校政治部主任兼政治教官,北伐二军四师中将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新加坡南洋共产党临委宣传部部长,中共南方局宣传干事,福建苏维埃政府秘书长,延安毛主席办公室秘书长,行政学院院长,中共中央财经部副部长,中共热河省委常委、省府秘书长,哈尔滨东北行政委员会财委副主任、财经学校校长,东北人民政府司法部长。
个人作品
五十年代开始发表作品。1955年李六如从最高人民检察院副院长兼党组书记岗位上退下来后,已是皓首病躯,创作三卷巨著《六十年的变迁》。
李六如为何要执着地写《六十年的变迁》?他在该书的《目序》中写道:“从1895年变法维新前后到1949年全国解放前后这六十年来,则是中国历史上变化最剧烈、最伟大的时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由半封建半殖民地一变而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独立国家。被宗法、礼教、神权所支配的旧意识形态与顽固保守思想,也逐渐起了变化,社会面貌为之一新,这还不值得写一写吗?”
动笔前,李六如先是拜访了几位从事文学创作的老朋友,虚心向他们请教。接着他花了很多时间,精读了多种中外历史小说。如《三国演义》、《东周小说史略》、《英烈传》、《彼得大帝》等等,他还通读了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古小说钩沉》等。
社会评价
在写作过程中,他不满足于自己对这些历史事件的所见所闻,还要大量收集、调查走访,反复核对史实,务求全方位,多角度地把这些历史事件写得更加客观、丰满,做到引人入胜,又无懈可击。 1961年,也就是李六如在长沙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的四十年,为收集《六十年的变迁》的“活”材料,他带着秘书罗植南来到湖南。在长沙,在平江,他和乡亲们亲密交谈,仔细询问过去和现在的情形。他还长途跋涉到江西、福建等一些当年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寻访革命旧址,查找相关资料,探望革命老人,收集了大量关于毛泽东、毛泽民、何叔衡、瞿秋白、方维夏、罗纳川、郭亮、覃振、张辉瓒、蒋介石等人的资料和平江农民暴动、八一南昌起义、井冈山斗争、苏维埃根据地、反“围剿”等历史事件的鲜活资料。
相关信息
经过两年多的奋笔疾书,《六十年的变迁》第一卷脱稿。该卷约二十万字,李六如自己花钱打印了若干份,送请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及中央政治局、书记处其他同志审查,并请历史学家范文澜、吕振羽等专家指正。毛泽东与李六如相知相识已几十年了,他对李六如很器重。亲笔批示,将书稿交给时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林默涵负责审阅。林审阅后,给中央和毛主席写了报告,代表中央宣传部肯定了《六十年的变迁》是一部很好的历史小说,对青年富有教育意义。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经过修改后,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六十年的变迁》第一卷。彭德怀元帅看望李六如时,对此倍加赞赏。《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各大报刊纷纷转载,一时间路人竞说季交恕。(季交恕,《六十年的变迁》的主人公,即李六如的化名)城乡争购《六十年的变迁》。出版社不得不一版再版,而且,蜚声国外,被翻译成英文、俄文、日文等几种版本发行。
《六十年的变迁》第一卷出版那年,恰逢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