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承先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张承先
别名:曾用名张孝统
国籍:中国
出生地:山东省青州府高苑县(今高青县)
出生日期:1915年1月5日
逝世日期:2011年1月26日
职业:原教育部常务副部长、党组书记
毕业院校:第三集团军政治工作人员训练班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教育家
代表作品:《历史转折与教育改革》,《张承先教育文选》,《张承先回忆录》
个人简介
张承先是山东高青县人。1936年2月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后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共党员。1937年后任中共鲁西北特委联络员,八路军津浦支队军政干部学校校长,中共鲁西北特委书记,中共冀鲁豫区委委员、宣传部部长兼青委书记,中共冀鲁豫区鲁西南地委书记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运西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委,冀鲁豫区党委研究室主任、民运部部长、宣传部部长等职。1949年后任中共平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华北局宣传部副部长兼华北行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副主任,河北省委副书记、省委书记处书记兼河北省科学工作委员会主任,河北大学校长,政协河北省第三届委员会副主席等职。“文革”期间遭受迫害。1977年后任中共河北省委常委、河北省革委会副主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教育部常务副部长、党组书记,中国教育学会会长等职。
人物生平
张承先,曾用名张孝统,山东省淄博高青县人。自幼读书,青年时期,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
193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考入清华大学后,任地下党支部书记。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鲁西北特委为争取团结国民党山东省第六专署专员兼保安司令范筑先抗日,派他任范筑先的秘书。同时,从事高唐、清平、夏津、平原、武城、恩县等地发展武装和恢复党组织的工作。
1938年春,代表地方党组织配合八路军津浦支队开辟高(唐)恩(县)夏(津)武(城)地区,在恩先旧城创办八路军干部学校,任校长。同年6月,成立以临清为中心的中共鲁西北特委,任特委书记。
1939年春,鲁西区党委成立后,任区党委委员、中共卫东地委书记。同年9月,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1941年7月,鲁西、冀鲁豫区党委合并为冀鲁豫区党委,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精兵简政后,任冀鲁豫边区工农青妇联合会主任。
解放战争期间,任冀鲁
个人作品
长期的宣传文教领导工作,使张承先养成勤于笔耕的好习惯。张承先先后在《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教育研究》、《人民教育》等报刊发表许多重要文童,并先后于1988年和1996年将这些文章集结成《历史转折与教育改革》、《张承先教育文选》,分别由吉林教育出版社和河北大学出版社出版。其中《文选》收录了他从1979年到教育部工作至1995年8月撰写的文章103篇50万字,反映了他在实际工作中就有关教育政策和重大理论问题所进行的思考,对总结我国教育工作的历史经验有着重要意义。
张承先于2003年又出版了《张承先回忆录:我亲历的党的宣传和教育工作》。这个回忆录用朴实的语言、丰富的事实,记录了他参加革命的历程,根据何东昌同志建议,着重回忆半个世纪从事党的宣传和文教领导工作的历程。回忆录内容十分丰富,对于研究建国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历史,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从历史发展的轨迹
经历与成就
动乱的童年时代
1915年1月5日,张承先出生在山东省青州府高苑县城,原名张孝统。
高苑县地处山东小清河以北、黄河以南的平原地区,在历史上是出义士的地方。这里西门里一带的张姓人家相传是明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下搬来的,城西有大张庄,该庄建有张家祠堂,张承先一家是后来才从城外迁入城内居住的。
从其曾祖父算起到祖父、父亲是三代单传,人丁不旺,虽是个地主家庭,但生活并不富裕。张承先小时候总吃高粱窝窝头(七成高粱面三成黑豆磨成面做的),改善生活时是摊煎饼,只有夏季收了麦子才能吃上面条。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于是张承先的父亲转向经营商业,在临街房子开辟了两个门脸,卖日常杂货和文具书籍,收入逐渐丰盈,家境也慢慢好起来。张承先的母亲信佛,心地善良,经常暗中吩咐伙计从粮仓中拿出粮食卖钱接济亲朋。
童年时代的生活和当时的社会动乱在张承先的心灵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当时,国民党北伐军打到济南,日本出兵干涉,制造了“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