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景超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吴景超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安徽歙县
出生日期:1901年
逝世日期:1968年5月7日
职业:中国著名社会学家
毕业院校:美国明尼苏达大学、芝加哥大学
主要成就:中国研究都市社会学的代表人物
代表作品:《都市社会学》《社会的生物基础》《第四种国家的出路》
人物简介
吴景超先生(1901—1968),字北海,著名社会学家,安徽歙县人。
1914年就读于金陵中学,次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学校。1923年赴美,求学于明尼苏达大学,1925年获学士学位。同年,入芝加哥大学继续深造,先后获硕士学位(1926)、博士学位(1928);获博士学位当年即回国,任金陵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兼系主任。1931年起任清华大学教授,1932年任清华大学教务长。
任教清华大学期间,与孙本文、许仕廉、吴泽霖等人一道发起成立“中国社会学社”,于1936年学社第五届年会时当选为理事长。
1935年随翁文灏赴南京,任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参事等职。
抗日战争爆发,他先后出任行政院经济部秘书,战时物质管理局主任秘书即秘书长,以自己的学术专长,贡献于抗日战争。1946年任中国善后救济总署顾问。1947年重返清华园任教。
1952年,高校院系调整,撤消社会学专业,各院校社会学系也随即撤消,先生调任中央财经大学教授
人物年表
吴景超(1901—1968年)中国著名社会学家。安徽歙县人。主要从事都市社会学、经济学和人口学研究。
1915年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
1923年赴美留学,先后在明尼苏达大学、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学习,获硕士和博士学位。
1928年回国,在南京金陵大学教授社会学原理及都市社会学。
1928年组织成立东南社会学会。
1930年组织成立中国社会学社,历任理事、副理事。
1931年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兼任清华大学教务长。
1946年任中国善后救济总署顾问。
1947年在清华大学任教,井发起组织中国社会经济研究会。
1952年在中央财经学院任教。
1953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
1957年被划为右派分子。
1968年5月7日,吴景超因肝癌去世,终年67岁。死后火化,骨灰由一位堂弟携返故乡歙县安葬。
1980年10月17日获平反。
人物佚事
吴景超1928年回国,在南京金陵大学任教,讲授社会学原理及都市社会学课程,著有《都市社会学》一书。二十年代中期,有一批社会学者从国外学成归国。他们认为社会学的理论分析和调查研究方法对于理解和处理中国的社会问题有很大的帮助,他们鼓吹在中国的大学里设置社会学系,多开社会学课程;组织从事社会学研究的工作人员成立社会学会——吴景超就是当时的倡导者之一。
他曾会同孙本文、吴泽霖、潘光旦、杨开道、言心哲、李剑华、柯象峰、许仕廉、陈达、吴文藻等学者先后发起组织“东南社会学社”和“中国社会学会”,并出版专业性的社会学杂志。1931年中国社会学社成立时,第一届理事只有九人(孙本文、许仕廉、吴景超、吴泽霖、陈达、陶孟和、潘光旦、游嘉德、钱振亚)孙本文为理事长,许仕廉为副理事长,吴景超为书记。当时中国社会学社每年开大会一次,分别在南京、上海或北平举行。第五届年会时吴景超为理事长。
吴景超在第一届年会上宣读的论文是《对
人物评价
吴景超的学术道路和他的人生道路都是不平坦的。
作为中国第一代的社会学家,他有一个非常好的学术开端,在他从事学术研究的时候,时代为他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作为中国社会学研究的首创者之一,他在自己学术生涯的开始阶段,就敏锐地选择了一种虽然刚刚创立但却有着广阔学术前景的学科。
——谢泳
人物著作
第四种国家的出路——吴景超文集
作者:吴景超著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08-12-1
版 次:1
页 数:220
印刷时间:2008-12-1
开 本:16开
纸 张:胶版纸
印 次:1
本书收集了十六篇文章,都是我于过去数年内,在《新月》、《清华学报》、《社会科学》、《大公报》及《独立评论》中发表过的。
书名似乎有点新奇,但也无需解释,因为在本书第一篇文章里,已经把第四种国家的意义,讲得很清楚了,中国不幸,就是第四种国家,如何改变这种不幸的境遇,就是本书所要讨论的。全书共分四章,第一章是导言,全书的要义,已在于此,以后三章,不过发挥这些要义,但每章都有一个中心主张:第二章提倡机械化的生产方法,第三章提倡节制人口,第四章提倡公平的分配,这几件事都做到了,是否中国便有出路,还请读者指正。
作者简介吴景超是安徽歙县人,字北海。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生。幼年在家乡受初级教育。1914年入南京金陵中学就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