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傅天仇简介

傅天仇简介

淘名人 2019-05-12 12:57 热度:

傅天仇

傅天仇(1920.3—1990.8),广东南海人,伟大的雕塑艺术大师、美术教育家,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雕塑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秘书长。1942年毕业于桂林美专,深为校长著名金石书画家马万里所赏识,继而推荐给来校授课的徐悲鸿。后因追慕徐悲鸿入国立中央大学(重庆)艺术系继续深造学习,再转入国立艺专雕塑系学习,于1945年毕业。1946年在重庆举办个人雕塑展。1947-1949年在香港从事雕塑创作。1958年为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创作浮雕《武昌起义》。1963年为太原晋祠艺术馆设计环境艺术方案。曾任西南美术专科学校教师、《中国美术全集·秦汉雕塑分册》主编、《中国美术辞典》雕塑学科主编、首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委员。

基本资料

中文名:傅天仇

别名:傅健朝,傅路,文佐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广东南海

出生日期:1920年3月

逝世日期:1990年8月12日

职业:雕塑家,美术教育家

毕业院校:桂林美专,国立艺专

信仰:中国共产党

主要成就:世界闻名的著名雕塑艺术家 中央美院历代名师

代表作品:《武昌起义浮雕》,《徐悲鸿像》,《周恩来铜像》等

著作:《傅天仇雕塑集》《移情的艺术》

人物简介

傅天仇(1920.3—1990.8),原名傅健朝,笔名傅路,广东南海人(今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伟大的雕塑大师、美术教育家,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雕塑系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全国城市雕塑艺术委员会秘书长。1942年毕业于桂林美专,深为校长著名金石书画家马万里所赏识,继而推荐给来校授课的徐悲鸿。后因追慕徐悲鸿入国立中央大学(重庆)艺术系继续深造学习,再转入国立艺专雕塑系学习,于1945年毕业。1946年在重庆举办个人雕塑展。1947-1949年在香港从事雕塑创作。1958年为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创作浮雕《武昌起义》。1963年为太原晋祠艺术馆设计环境艺术方案。1986年为天津南开大学创作周恩来铜像。晚年,他致力于探索环境艺术,设计了大连金石滩、秦皇岛长寿山、广西梧州鸳鸯江爱情区等环境艺术方案。曾任西南美术专科学校教师、中央美院雕塑研究班指导教师、《中国美术全集·秦汉雕塑分册》主编、《

展开阅读全文 ∨

生平履历

傅天仇出身贫民家庭。初在桂林美术专科学校习绘画,师从马万里。1942年入重庆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师从徐悲鸿。后在国立艺专雕塑系学习,师从刘开渠。1945年毕业后任教于育才学校和重庆西南美专,并从事传统雕塑艺术研究和进步文化活动,曾只身到四川大足石窟考察和临摹。1946年4月在重庆中苏文化协会首次举办大足石刻艺术(临摹)展览,同时展出自己创作的雕塑作品。同年冬赴上海,翌年3月在上海、南京等地展出素描和彩色漫画组画《上海风情》;同年7月因避反动当局搜捕转赴香港,参加中共华南局文委领导的“人间画会”,并与余所亚、李晨风等艺术家合作拍摄中国第一部木偶艺术片《大树王子》。北平解放后回国,入华北大学三部美术创作室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2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参加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设计和制作,塑造了汉白玉大浮雕《武昌起义》。

195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领美院学生遍历山西

展开阅读全文 ∨

代表作品

傅天仇创作时期横跨现代、当代,主要集中在40年代至80年代。在整个艺术生涯里,他的作品及创作题材遍布世界各地,名作不计其数。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武昌起义》、树立于天津南开大学校园的《周恩来铜像纪念碑》(获全国首届城市雕塑评奖最佳奖)、《斯诺浮雕头像》,分别为中国美术馆、美国斯诺纪念馆收藏。另外还有重建后的徐悲鸿纪念馆中树立的《徐悲鸿像》、北京大学校园内矗立的《李大钊铜像》、长寿山“神医石窟”历代名医雕像群、河北邢台达活泉公园内的《郭守敬铜像》、深圳蛇口的《女娲补天石像》、佛山森林公园悬阳洞、《周恩来同志青年时代铜像》、《戏剧家欧阳予倩像》、《黄琪翔将军像》、《教育家姜立夫像》、《鲁迅像》、《马克思像》及与苏晖、萧传玖合作创作的的《广岛被炸十年祭》(参加世界青年联欢节美展,现藏中国美术馆)、《新义州纪念碑》(朝鲜)等。完成样稿的雕塑尚有:安徽蚌埠的《珍珠女》、安徽亳州的《腾飞》和《四大药王》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艺术年表

1920年3月出生于广东南海(今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

1942年毕业于桂林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毕业后赴重庆入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继续深造,师从徐悲鸿。

1945年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雕塑系。毕业后任教于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和重庆西南美专,并从事传统雕塑艺术研究和进步文化活动。

1946年4月在重庆中苏文化协会举办大足石刻艺术(临摹)展览,同时展出他创作的《望夫石》、《丰收的愤怒》和《暴风雨》等雕塑作品。

1947年3月在上海、南京等地展出素描和彩色漫画组画《上海风情》;同年7月赴香港参加中共华南局文委领导的“人间画会”,并与余所亚、李晨风等合作拍摄中国第一部木偶艺术片《大树王子》。

1949年北平解放后回国,入华北大学三部美术创作室工作。

1952年调入中央美术学院,参加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的设计和制作,开始创作汉白玉大浮雕《武昌起义》。

1955年8月日本《赤旗报》发表傅天仇与萧传玖、苏晖合作

展开阅读全文 ∨

名作赏析

《徐悲鸿像》(现藏中国美术馆),汉白玉石雕,为徐悲鸿身着中装的半身胸像,雕塑上那宽宽的额头,蓬松的头发,厚厚的眉毛,舒展的眉宇,含笑的嘴角,给人以平易慈祥和为艺术事业终身奋进不止的神情。整个雕像手法严谨、细腻、虚实适度,头部精雕细刻,表情惟妙惟肖,连那眼旁的纹路,微微牵动的口角都清晰可见。然而胸部处理却逐渐放松、刀法粗犷,甚至近基脚处还有一块未雕凿的地方,收到自然浑圆的艺术效果。

《徐悲鸿像》(树立于北京徐悲鸿纪念馆)是80年代北京在重建徐悲鸿纪念馆时,徐悲鸿夫人廖静文亲自请傅天仇创作的。50年代初期,傅教授在当时任中央美院院长的徐悲鸿的领导下工作,对徐悲鸿十分敬重。他怀着深厚的感情,以认真、严谨的写实方法,塑造了徐悲鸿身着大褂,头发舒卷有临风之致的形象,寓崇高于肃穆平和之中。此作被制成大理石像后,耸立于徐悲鸿纪念馆门前。傅天仇还重视我国古代传统雕塑研究,提倡抢救古代传统艺术遗产,主张中西艺术

展开阅读全文 ∨

艺术风格

傅天仇十分重视我国古代传统雕塑的研究,大力提倡抢救古代传统艺术遗产,主张要走自己的路,继承中国古代雕塑现实主义的传统,吸收外国雕塑技巧的长处,实行中西艺术结合,使雕塑的移情性得以发扬,创造出我国社会主义时代的新雕塑。《武昌起义》浮雕是纪念碑南面第一块,原作200厘米×400厘米,表现形式和塑造手法是叙事体的、现实主义的。画面中精细刻画了辛亥革命先烈举枪冲击湖广总督衙门的英雄形象和壮烈场面,冲锋向前的起义军形成一股锐不可挡的洪流,总督府的匾额已经落地,象征清王朝统治的黄龙旗也被起义军踩在脚下,赞颂和讴歌了为中国革命事业披荆斩棘、抛头颅、洒热血的先行者们的精神。这幅浮雕曾用于1961年10月10日发行的纪90《辛亥革命五十周年》纪念邮票的第一图,还作为“票中票”与孙中山先生像同时出现在1999-20《世纪交替,千年更始———20世纪回顾》邮票的第一图《辛亥革命》中。

经典语录

纪念碑浮雕设计稿中“武昌起义”的创作者傅天仇大师曾感慨的说: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创造了“世界级三绝”,这座国家级纪念碑的奠基仪式在开国大典之前举行,实属罕见,称为一绝;在纪念碑浮雕工程完成二分之一时,停工三天,组织数万群众观摩并提意见,然后将意见集中后再进行完善与修改,而如此大规模征求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这可谓是世界第一首创,此为第二绝;在纪念碑即将落成时,前往参观瞻仰的群众每天达十万人次,这也是中国数千年雕塑史上所没有见过的,这是第三绝。

(摘自--《河北雕塑》2009年第二期)

傅天仇教授在他写的《访古代雕塑》一文中,对于保存明代彩塑最多的山西平遥县双林寺曾说道:“到了平遥,就好象到了一个巨大的雕塑博物馆一样。以双林寺来说,就有很多好的雕塑……那里的雕塑主要是明代的,也有其他时代的作品。直到今天,双林寺里还保存了好几千身彩塑。这些塑像比较完整,同时看来都是出自高手。所以作为研究遗产来讲,很有价

展开阅读全文 ∨

出版著作

主要有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傅天仇雕塑集》、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移情的艺术--中国雕塑初探》论文集及《怎样做雕塑》、《中国古代雕塑》、《秦汉雕塑》、《秦始皇兵马俑》等。

其他作品

以下是傅天仇教授的其他经典雕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