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陈直简介

陈直简介

淘名人 2019-05-09 17:37 热度:

陈直

陈直,原名邦直,字进宧(宜),号摹庐,又号弄瓦翁。祖籍江苏镇江,迁居江苏东台。出生于1901年3月13日。1980年6月2日在西安逝世,享年80岁。生前任西北大学历史系教授,考古研究室与秦汉史研究室主任,西北大学学术委员,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政协委员,陕西省社联及史学会顾问,中国考古学会理事,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筹备小组组长等职。

基本资料

中文名:陈直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镇江

出生日期:1901年3月13日

逝世日期:1980年6月2日

职业:教授

代表作品:《楚辞大义述》、《楚辞拾遗》

原名:邦直

字:进宧

号:摹庐

文学贡献

陈直出生于一个贫困的读书人家庭。在家庭的影响熏陶下,他自少年时代便“尤喜治秦汉史”。从13岁起,即系统研读《史》《汉》,以后每二年必通读一次,相沿为习。为了糊口,17岁的陈直到扬州宜之斋碑店当学徒,后又做家庭教师、县志编辑、义务教员等。在紧张劳作之余,自学不辍。24岁时,撰成《史汉问答》二卷,39岁前刊行的著作有《楚辞大义述》、《楚辞拾遗》、《汉晋木简考略》、《汉封泥考略》、《列国印制》、《周秦诸子述略》、《摹庐金石录》等多种。其中不少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好评。如《汉晋木简考略》,1934年一出版即流布海外,为学人所瞩目。再如他26岁时写成的《楚辞拾遗》,与洪兴祖、戴震等鸿儒巨匠的著作并列,为研究楚辞的必读之书。此外著有的《朱育对濮阳兴问较注》、《东坡词话》、《慈萱室骈文》及诗集因条件限制,未能刊印。另又对古代货币进行研究,著《列国币考》,并参与了由丁福保主编的《古钱大辞典》的撰写工作。

文物保护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断然拒绝了敌伪的封官许愿。于1940年逃离沦陷区,绕道香港,经昆明、贵阳、成都,最后抵达陕、甘。为谋生计,先后在兰州、西安等地金融机构中供职,从事与学术毫无关系的文牍工作。他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关中为秦地故都的地理优势,致力于收集整理秦汉瓦当、货币、玺印、陶器等文物,作为研究秦汉历史的资料。他以学者的敏锐目光,从古董商手中挽救保护了许多稀世国宝,仅陶器就收藏200余件。其中如居摄二年陶瓶、咸里高昌陶鼎、永承大灵瓦、羽阳千秋瓦、天毋极瓦范、苏解鸟陶器盖、野鸡范、大前右足范、杨字板范、萧将军府瓦片等,皆为罕见之珍品。

科研

1949年后经著名学者、教育部长马叙伦推荐,由西北大学校长侯外庐邀请,他自1950年开始执教于西北大学历史系,从此才得以集中精力从事学术研究。1955-1966年间,是他科研大丰收的时期,200余万字的学术巨著《摹庐从书》、百余篇学术论文,主要完成于此期间。1963-1964年,他应著名学者翦伯赞及佟冬的邀请,分别赴北京大学和东北文史演技所讲学。中华书局委托西北大学历史系标点《汉书》,他任总编校,另与冉昭德共同主编《汉书选》,作为全国高校历史专业史学名著选读课程教材。

学术

“文革”期间,陈直的研究工作被斥为“四旧”而遭受批判。在险峻的政治形势下,其家境亦因老伴不幸去世而急剧恶化。面对各种压力,他以惊人的毅力,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默默地开始修订旧稿的工作,并把全部文稿亲手用毛笔抄写了四份,整个工程在1000万字以上,从而给后人留下了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

粉碎“四人帮”以后,陈直虽年近八旬高龄,但却以极大的热情,把主要精力用于培养研究生及指导中、青年教师业务进修方面。直到谢世前一刻,他还在为以为研究生解答问题,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陈直治学,师承清代朴学的传统,同时也深受王国维近代考据学二重证据法的影响,既重要文献资料、亦重考古资料,提出了“使文献和考古合为一家”,“使考古为历史服务的”学术主张,并大力倡导“搞人民史”,“搞手工业史”。特别是在扩大资料来源方面,他独辟蹊径,别开生面,把人们不太注意的瓦当、砖文、玺印、封泥、货币、钱范、铜镜、陶器、漆器等寻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