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树达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杨树达
别名:杨遇夫、积微翁、耐林翁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湖南长沙
出生日期:1885年6月1日
逝世日期:1956年2月14日
职业:中国语言文字学家
毕业院校:时务学堂、长沙求实书院、京都第三高等学校、湖南大学
主要成就:发展祖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贡献 在文字学研究上思路广阔多有创见
代表作品:《汉书窥管》《词诠》《高等国文法》《马氏文通刊误》《中国修辞学》《汉代婚丧礼俗考》
人物经历
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898年入长沙时务学堂,1900年入长沙求实书院,学习数学、地理、英语等新知识,并比较扎实地掌握了中国古文基础,受到梁启超、谭嗣同“革政救亡”思想的影响。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就读于京都第三高等学校,研究外国语言学。1911年回国,在湖南省教育司任职,历任湖南图书馆编译兼楚怡工业学校英语教员。1913年起,任湖南省立第四师范、第一师范、第一女子师范国文法教员。1919年发起健学会。1920年参加驱逐军阀张敬尧的斗争。1920年起,任教育部国语统一筹备会辞典编辑兼北京法政专门学校教授、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教育部主编审员、清华大学国文系和历史系教授。他执教多年,讲授的课程有英文、国文法、文字学、修辞学、金文、甲骨文、《史记》、《汉书》等,享有盛名。
1937年任湖南大学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在教学中把教学、研究、著作三者紧密联系,每教一门课都
主要成就
杨树达先生熟读古籍,精于校雠,终生从事历史文献的研究整理工作,丹黄所施,不但遍及四部典籍,而且涵盖彝铭石刻与殷周卜辞。概而言之,大致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史部志乘。杨树达先生治史,有很好的家学渊源。他父亲精熟史籍,像《资治通鉴》这样的大部头书都能够背诵。杨先生七八岁时,就跟着父亲学习《通鉴》与《史通》等史学名著,从此便与乙部典籍结下了不解之缘。后来,他又师从王先谦、梁启超、叶德辉、苏舆等史学名家,受到了更为系统的史学训练。对于编年体的《春秋》和三传、国别体的《国语》和《战国策》,他都反复地校读过,并写有专著。在杂史、别史方面,曾辑有《说苑》、《新序》二书疏证;又校理了《逸周书》,并写有读书札记。不过,他研治的重点还是纪传体的前后两汉书,尤其是对班固的《汉书》下的工夫最多,他积三四十年精力专此一书,最后写成巨著《汉书窥管》,为历来班书的研究作了全面的总结。关于这点,留待下节详述。
第二是先
人物评价
杨树达在湖南名人中算是异数了。他的文字训诂、金石考据,是从高邮二王、金坛段玉裁脱胎来的,平实、细密、无征不信。师承上,王、段又追随休宁戴东原,因此以风格论,杨树达实疏于湘而近于皖。
章太炎尝云:“湖南前辈于小学多麤觕,遇夫(树达字)独精审,智殆过其师矣。”
人物轶事
杨树达先生按理来说,晚年日子应该蛮好过的,其在语言学之地位,历经多年风吹雨打已坚如磐石,尤与毛泽东有故,故谊非泛泛。“1920年驱张一役,余与毛公同事,故有违教一语也。”解放后,毛泽东每回湖南,都要找他聊聊天,因此他每有不遂心,也会向毛泽东写信。
但杨老晚年过得似乎并不开心。杨老与郭老早年也有交集,二人在学术上颇惺惺相惜。1940年,郭老曾给杨老致信:“就整个言之,我兄于文字方法体会既深,涉历复博,故所论列均证据确凿,左右逢源,不蔓不枝,恰如其分,至佩至佩。”至佩云云,不妨看作信函辞令(跟外交辞令有一比),但两人能通信,信里能高赞,定然也有几分真心作底。有人说,在1949年以前,论学术底子,杨老还要深厚郭老几分,但1949年后,郭老当了社会科学院院长,情况就变了。此后杨老每次著作,首先都要交社科院去审,1953年8月郭沫若还曾给杨老致函:“今世著书立说,当对读者负责。出版发行尤当对读者负责。此
主要著作
《古书疑义举例续补》1924年家刻
《中国语法纲要》1928年商务印书馆
《词诠》1928年商务印书馆
《高等国文法》1930年商务印书馆
《马氏文通刊误》1931年商务印书馆
《积微居文录》1931年商务印书馆
《中国修辞学》1933年世界书局(1954年科学出版社增订再版改名《汉文文言修辞学》,并收入《杨树达文集》中)
《周易古义》
《老子古义》
《论语古义》1934年商务印书馆
《古声韵讨论集》1934年好望书局
《古书句读示例》1934年商务印书馆
《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1937年商务印书馆
《春秋大义述》
《积微居金文说》1952年科学出版社
《积微居小学述林》1954年科学出版社
《积微居甲文说·卜辞琐记》1954年科学出版社
《积微居金文余说》
《耐林庼甲骨文说·卜辞求义》1954年群联书店
《论语疏证》
《汉书窥管》
《中国文字学概要:老清华讲义》
《长沙方言考》
《汉书补注补正》
《积微翁回忆录·积微居诗文钞》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