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谢毓晋简介

谢毓晋简介

淘名人 2018-04-01 16:26 热度:

谢毓晋

谢毓晋(1913~1983),江苏苏州人,生于北京,微生物学家,生物制品学家。他毕生致力于微生物免疫学的教学、科研和生物制品的研制工作,并取得多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他对耐热真空冷冻干燥乙醚灭活狂犬病疫苗的研制,成功地解决了生物制品的真空冷冻干燥工艺技术。他用大罐深层培养方法取代了传统的手工生产工艺,用于霍乱、百日咳等生物制品的制造取得了成功。他对动物血清代血浆、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单克隆抗体的试制,为我国免疫学基础理论的系统研究和免疫学新技术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基本资料

中文名:谢毓晋

国籍:中国

出生地:中国北京

出生日期:1913年8月26日

逝世日期:1983年11月23日

职业:医学家

毕业院校:同济大学

主要成就:湖北省政协副主席

人物生平

谢敏晋,1913年8月26日出生于北京一书香门第。其父先后在清朝邮传部和国民政府交通部任职,为人正直,知识渊博,熟读古文,遍阅史书。谢毓晋不仅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且还养成了在任何困难的条件下百折不挠的毅力。1929年,16岁的谢毓晋离开北平师大附中,随家迁回原籍苏州,就读于东吴大学附中。

在其父“科学救国”的思想熏陶和影响下,谢毓晋接受了“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古训,立志学医。不久,他的哥哥、嫂嫂因患肺结核先后去世,妹妹又染上肺结核,当时没有特效药,中西医治疗都不见效。这些事更加坚定了他学医的决心,并决心研究威胁千百万人健康和生命的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问题。

1932年,他考入了同济大学医学院,实现了从医的原望。他学习勤奋,成绩优良,组织才干出众,很快就被选为同济大学医学院学生会的负责人之一。他参加过要求南京国民政府收复东北失地的赴南京请愿活动,主持了轰动上海医学界的内容十分丰富的解剖学展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谢毓晋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好学不倦。在他的指导和培养下,该所的科技人员和研究生都勤奋工作,刻苦学习,现在不少人已成为独当一面的学科带头人,成为研究员、教授等,为发展中国微生物学、免疫学和生物制品科学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长效疫苗

50年代初,谢毓晋收到来自广西的一封人民来信,反映当地农民被疯狗咬伤后,注射了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狂犬疫苗,仍然发病死亡的情况。经过追查原因,发现疫苗不耐热,当地因保存不当而失效。因此,谢毓晋决心改良狂犬病疫苗的质量,带领助手经过半年的艰苦实验,终于在1954年试制出国际上领先的耐热真空冷冻干燥乙醚灭活狂犬病疫苗。该疫苗在45C下,能保存一年以上而不变质。随后,他又在国内率先试制冻干抗狂犬病血清,为中国广大农村和山区预防狂犬病提供了有效的制剂。此后他又与助手们系统地研究成功了生物制品的真空冷冻干燥工艺技术,并在全国推广应用。

取代手工生产

谢毓晋十分重视科学实践,对于发展生物制品生产的全局性问题,总是兢兢业业地努力去解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传染病预防任务十分艰巨,谢毓晋带领中青年科技人员开展了生物制品大罐深层培养工艺的研究,其目的是取代传统的手工生产工艺。1954年,他们首先成功地用深层培养方法制造了霍乱、百日咳等疫苗。这项工艺能节约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大大提高生物制品的产量和质量。

血清代血浆

随着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中国血液和血浆需求量急剧增加,1954年谢毓晋接受了卫生部下达的研制以动物血清代血浆的重大科研任务。这个研究项目涉及学科多,难度大,血清的质量问题国际上也未能解决。但谢毓晋知难而上,从头做起,为了祖国的需要,从不考虑个人的名利得失。他在不到两年时间里已取得了初步结果,受到了当时来华访问的苏联医学科学家代表团和生物制品代表团专家们的高度赞扬,并邀请他去苏联讲学。以后,谢毓晋和他的助手们经过了十几年艰苦的努力,研制出治疗用变性动物血清从I型到Ⅵ型,并在临床医学专家的协作下,先后在内、外、儿、烧伤等科试用于3150例7220例次,证实该血清是安全有效的。他不但解决了动物血清代血浆凝血机制的问题,同时也带动了武汉地区血液学凝血、止血专业的发展。1980年,Ⅵ型治疗用变性动物血清通过卫生部主持的科研成果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卫生部甲级科研成果奖

新技术研究

在他主持研究以动物血清代血浆的同时,还领导免疫学研究室开展免疫学基础理论和免疫新技术的系统研究。在家兔抗血清蛋白免疫的研究中,他系统地对抗原抗体代谢、抗原间干扰、免疫方法、检定方法等进行了探索,发表了5篇有较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提出了“小剂量多部位的免疫方法”,使免疫效果显著提高,并对当时国外新发展的免疫双扩散、免疫电泳、间接血凝、被动皮肤过敏、荧光抗体等免疫学新技术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建立。免疫电泳技术在当时是免疫学的新兴技术,他和助手们作了大量的方法和应用上的研究,达到了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并发表了《比较双相免疫的研究》和《七种哺乳动物血清蛋白交叉抗原性的比较研究》,受到了生物学界的重视。

试制科研任务

为了促进国内新生的器官移植科研工作,谢毓晋在极度困难的科研条件下,接受了湖北省科委下达的试制免疫抑制剂——抗淋巴细胞球蛋白的科研任务。经过近10年的艰苦努力,终于试制成功,经过临床试用证明,对器官移植手术具有明显的预防和控制免疫排斥作用,对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自身免疫性疾病也有较好的疗效。该项科研成果于1982年通过部级鉴定,确认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获卫生部甲级科研成果奖、湖北省科技成果一等奖,现已正式投产供应全国。

培养科研队伍

1980年,谢毓晋应邀参加在法国巴黎召开的第四届国际免疫学会议。会后他访问了法国、联邦德国和奥地利。1981年,他又应邀对联邦德国作了为期3个月的学术访问,回到了阔别40年的母校富来堡大学,会晤了当年的导师乌尔曼教授和同学们。他的这次访问对了解国际免疫学科研动态和沟通学术合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这次出访使他深深感到10年“文化大革命”使中国免疫学大大落后于国际发展水平,亟需迎头赶上。谢毓晋为了及早地向国内科技人员介绍受到国际广泛重视的经米尔斯坦因和奎勒合作研究的单克隆抗体技术,不辞劳苦地起早贪黑阅读了大量国外最新文献资料,写成综述,在中华医学会湖北分会举办的专题讲座上连续六次作了题为《单克隆抗体技术》的综述报造,除对单克隆抗体的原则、方法、性质作了阐述外,着重介绍了单克隆抗体在细胞表面抗原决定簇的测定,在淋巴细胞亚群鉴别与功能测定,在寄生虫、肿瘤病学、移植免疫、细菌学、病毒学、血液学、生化药物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论著

1 谢毓晋,葛缘怡,陈畴.用国产大型冷冻干燥设备进行生物制品干燥制剂试验.卫生部主编.卫生防疫资料汇编,第7辑.1955:56—87.

2 谢毓晋,葛缘怡,董之昌等.用深层培养方法研制霍乱菌苗.卫生部主编.卫生防疫资料汇编,第7辑.1955:87—107.

3 谢毓晋,葛缘怡,熊梅先等.白喉类毒素浓缩试验探讨.卫生部主编.卫生防疫资料汇编,第7辑,1955:108—116.

4 谢毓晋,葛缘怡,钮家渭.关于浓制抗毒素发生问题的试验研究.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二届全体代表大会论文摘要,1956:104—106.

5 谢毓晋,熊梅先,顾素珍.用深层培养方法制造白喉毒素、类毒素.中国微生物学会第二届代表大会论文摘要,1956:106—107.

6 谢毓晋,熊梅先,葛缘怡.破伤风毒素、类毒素、抗毒素之絮状反应试验研究.生物制品通讯,1956,1(1):45—56.

7 谢毓晋,林放涛,曾蓉芳.干燥狂犬疫苗之研究.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