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宝三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巫宝三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日期:1905年 7月28
逝世日期:1999年2月1日
毕业院校:清华大学
人物平生
1936——1938年巫宝三被中央研究院派往美国哈佛大学学习,从著名教授柏拉克学习农业经济理论,曾听过熊彼特主讲经济理论课,1938年在硕士毕业同时,通过博士学位初试,准备的博士论文题目是“农业国家经济发展理论”。1938~1939年在德国柏林大学进修。抗战胜利后,1947-1948年,巫宝三接受罗氏基金资助,再度赴美进修,完成博士学位论文《中国资本形成与消费支出(1933)》,随后回国,一直任职于社科院经济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历任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兼副所长、代理所长、经济思想史研究室主任,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顾问、学术委员会委员、《经济研究》编辑委员会顾问、研究生院教授,北京大学兼任教授,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副会长,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常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政协副主席。他还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编辑委员
人物成就
巫宝三一生致力于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他学贯中西,学识渊博,著作甚丰。早期主要从事中国农业经济问题和西方经济学说的研究,他于1941年发表的《农业与经济变动》一文曾获杨铨社会科学研究奖。文中分析了在工业化国家和农业占主导地位的国家中,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不同地位及影响。1942年起,又从事中国国民收入的研究,1945年,他出版了《国民所得概论》一书,1947年出版了由他主编的《中国国民所得(1933)》(上、下册)一书,这是中国研究本国国民收入的第一部著作。50年代以后,巫宝三主要致力于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研究,1959年与他人合编出版了《中国近代经济思想与经济政策资料选辑(1840~1864)》。巫宝三的主要著作还有:《中西古代经济思想比较研究绪论》(1983)、《先秦租赋思想的探讨》(1985)、《司马迁“法自然”的经济思想》(1985)、《管子经济思想研究》(1986)。此外,1985年还出版了
社会兼职
他的头衔甚多,主要有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经济思想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央参议会常委、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第五、六、七届政协委员、世界著名经济学家,1999年2月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他把一生积蓄捐给家乡学校。
家庭成员
在哈佛期间,巫宝三认识了在蒙特霍留克大学攻读西方戏剧学的孙家琇女士。
孙家琇,祖籍浙江余姚,出生于天津。父亲曾任天津水产学校校长和教育厅长。父兄均为留学学生。她1935年肄业燕京大学,就读于美国米尔斯大学,1937年进入蒙特霍留克大学学习。1938年夏,她在哈佛大学剧本创作班学习时,写了抗日的独幕剧《富士山上之云》。
巫宝三硕士毕业后,到德国柏林大学进修,时值抗战,巫宝三希望能尽快回国参见抗战,于是中断哈佛博士学业。孙家琇女士也计划放弃攻读博士机会,到了柏林与巫宝三结婚,一道回国。回国后,巫宝三在昆明的中央研究院(竹安巷4号)工作,孙家琇原在西南联大工作,女儿出生。1942年转达武汉大学外文系工作。当时武大女教授仅5位(苏雪林、袁昌英、杨安妮、朱君允、冯沅君,她们全都在文学院任教),孙家琇来后,成为全校最年轻的教授。时任文学院院长的是陈源(西滢)。武大在乐山办学,长子巫鸿1945年即出生于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