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作霖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何作霖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北省蠡县
出生日期:1900年5月5日
逝世日期:1967年11月17日
职业:矿物学家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主要成就:近代矿物学和岩石学奠基人之一 研究白云鄂博铁矿中的稀土矿物 发明了X射线岩组学照相机
代表作品:《费氏旋转台使用说明》、《光性矿物学》、《薄片下矿物监定指南》
祖籍:广东东莞
人物生平
清朝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五月五日,何作霖出生于河北省蠡县的一个书香门弟家庭,父何诸昌是前清秀才,曾在保定天津一带教书。何作霖的童年时代是在蠡县小汪村度过的,受的是私塾教育。
民国三年(1914年),考入保定育德中学。
民国七年(1918年),毕业于保定育德中学,同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从师于李四光、丁西林。大学期间,因肺病休学两年。
民国十五年(1926年),毕业在保定河北大学农学系任教授,讲授测量学和地质学。
民国十七年(1928年),应李四光之邀,赴上海到前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工作。此后的几年中,他先后在上海、北京的前地质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研究员。在此期间,他在岩石矿物学的各个领域了深入细致的科研工作并撰写专著。
民国十九年(1930年),因工作劳累,肺病复发,上海气候不宜,奉派赴北平研究院的地质调查所工作(编制仍在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晋升为研究员,任北京大
主要成就
1933年何作霖研究白云鄂博的矿石。他详细研究了丁道衡采集的十几箱标本,用当时仅有的仪器偏光显微镜,发现了两种细小的新奇矿物,当时定名为白云矿和鄂博矿(后来证明是独居石和氟碳钙锦矿),并经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光谱分析,证明是稀土矿物。他大胆地预测该矿稀土元素储量丰富。当时,丁道衡指出此矿是有希望的铁矿,而有关部门却认为是无稽之谈,无足轻重。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要建设包钢,白云鄂博矿山的地质勘探工作大规模开展起来。
1935年撰写了中国第一本《光性矿物学》,并被审定为大学教科书。他对大冶闪长岩、北京周口店花岗岩的研究与叶良辅对江苏宁镇山脉火成岩的研究标志着中国现代岩石学的开始。几十年里,他一直致力于光性矿物学研究和教学。他在费德洛夫法、斜长石的测定、双变法测定折射率技术、焦点屏蔽技术和岩石磨片术方面的贡献,一直为后人称颂。中苏联合考察队的苏联专家无不对他十分佩服。
岩石组构,即岩石中矿物的排
社会任职
曾任青岛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曾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
1928—1943年,在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
1959年,以后历任第三、四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
人物评价
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吴德星:何作霖先生在地质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中所做出的开创性成就和突出贡献。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日祥:何作霖先生为国家和人民付出了毕生的精力与心血,他不仅是一位严谨求实的科学家,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发明家。何先生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发现了白云鄂博稀土矿床,为中国的国防建设做出了卓越贡献;他撰写的《光性矿物学》一书成为中国地质学教育的经典教材,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高层次专业人才;何先生自行成功设计研制了世界上第一台X射线岩石组构照相机和第一台单晶的X射线相机。
人民网:何作霖急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岩矿鉴定工作者,在岩石工艺学方面,他亦有独到的贡献。然而,何作霖一生中的重大贡献之一,是他首次发现白云鄂博矿物中含有两种稀土元素。他是中华国最早的为数极少的稀有元素矿物学家之一。
后世纪念
1984年,包钢建设30周年成就展览,何作霖和丁道衡一起被记入包钢史册。对于一个矿物学家来说,这是人民最高的奖赏。
1985年,为纪念何作霖诞辰85周年,《岩石学报》出了纪念何作霖的专刊。缅怀他为祖国的地质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2010年5月5日,何作霖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暨雕像落成揭幕仪式在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举行。中科院地址地球地质地球所所长朱日祥院士、何作霖先生学生叶大年院士等专程参加了纪念活动,并与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吴德星、何作霖先生的女儿何稚洁女士共同为雕像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