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华癸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陈华癸
国籍:中国
出生地:北京市
出生日期:1914年1月11日
逝世日期:2002年11月19日
职业:土壤微生物学家和农业教育家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英国伦敦大学
主要成就:中国农业微生物学主要奠基人
人物生平
1914年(民国三年)1月11日,陈华癸生于北京市,6岁入小学,8年内越级读完了6年制小学和4年制中学课程。
1928年(民国十七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
1935年(民囯二十四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留校任教一年。在北京大学时,师从张景钺教授学习植物学和植物形态发生学。
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7月,由张景钺推荐,赴英国伦敦大学细菌及热带病学院学习1年。随后在伦敦大学研读博士学位,在英国著名的洛桑试验站细菌学研究室桑顿博士指导下研究豆类—根瘤菌共生固氮作用,
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10月,取得哲学博士学位,时年25岁。在此期间,单独和领衔发表研究报告4篇,其中2篇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刊》上刊登。他对无效(低效)根瘤菌株和有效(高效)根瘤菌株在寄主上结瘤的生长发育比较研究。
1940年(民国二十九年)6月,陈华癸学成回国,在西南联合大学汤佩松教授主持的清华大学农业研究所从事糖降解研究。
1941
主要成就
陈华癸就针对中国水稻生产的重要性和水稻土肥力的特殊性,率先开展了夏水冬旱的水稻土中氨态、硝态氮季节性变化的研究,开拓了中国水稻土营养元素生物循环新的领域。陈华癸对水稻土微生物研究的另一突出贡献是发现水稻土中有兼厌气性的硝化微生物进行亚硝化作用。在中国率先开展稻田营养元素生物循环的研究,发现了水稻田中厌氧性硝化作用和起硝化作用的微生物,否定了硝化微生物和硝化作用绝对好氧的传统看法。
20世纪30年代初,陈华癸就首先发现作物根毛被根瘤菌感染之前,发生伸长和弯曲的现象与根瘤菌分泌生长素类物质的作用有关。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从事适合中国国情的土壤微生物学研究,在共生固氮作用、以及水稻土微生物与肥力的关系两个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50年代,他领导的研究集体继续从多方面对紫云英根瘤菌共生关系进行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筛选出紫云英根瘤菌的优良菌种,并直接参与了菌肥厂的建设、紫云英根瘤菌剂的生产
社会任职
陈华癸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二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副会长、顾问,中国农学会土壤肥料研究会第一、二届理事长,中国微生物学会常务理事、副理事长、顾问,中国土壤学会理事,湖北省土壤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历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委员,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院武汉微生物所(后改为武汉病毒研究所)兼职研究员、副所长;南京土壤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曾先后当选为第三、四、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80年,参加农业部赴美农业教育考察团,任副团长。
1981-1985年,国家科委六五计划固氮生物学重大问题研究组组长。
1982-1990年,任中国土壤肥料研究会第一届和第二届理事长。
1982年,农业部赴英国微生物学学术交流访问团,任团长。
人物评价
先生的一生是开拓创新、献身科学的一生;是知行一致、授人以渔的一生;是润泽桃李、奖掖后学的一生。(华中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周承早评)
先生的为人师表,治学精神,大师风范深深影响了几代学人。虽然这位农业高等教育的一代宗师已远去了12年,但他用平凡而亮丽的一生点亮了莘莘学子灿然光亮的人生,以薪火相传的方式释放着大爱大美、大真大善。(邓子新院士评)
陈华癸是中国土壤微生物研究的先驱,徒子徒孙满神州。您功德无限,光照永存。(陈文新院士评)
后世纪念
2008年10月,陈华癸先生的铜像落成揭幕仪式在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大楼前举行。
2014年5月17日,中农业大学举办系列学术活动,隆重纪念陈华癸院士诞辰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