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邓仲元简介

邓仲元简介

淘名人 2018-01-22 19:49 热度:

邓仲元

邓仲元(1886—1922),原名邓士元,别名邓铿。广东惠阳淡水人,祖籍广东梅县丙村镇金盘堡,清朝末年随父行商于惠阳淡水(今惠阳市淡水镇),后落户淡水。早年在惠阳就读,肄业于崇雅书院,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入读广东将弁学堂,次年任将弁学堂步兵科助教、公立陆政学堂教习,并秘密加入同盟会。光绪三十三年,他任广东新军学兵营排长,代理左队队官。宣统元年(1909年)任黄埔陆军小学堂学长,将在陆小就读的陈铭枢、陈济棠、邓演达、张发奎、薛岳、叶挺、张云逸等人介绍入同盟会。次年即加入广州新军,参加黄花岗起义,从此步入长达十多年的戎马生涯。曾任广东军政府陆军司司长、粤军总参谋长兼粤军第一师师长,参加过广州黄花岗起义、光复惠州、讨伐袁世凯、驱除龙济光、统一广东等战役, 功勋卓著。国民政府在1935年通过了《纪念邓仲元办法》,确定每年3月23日为“先烈邓仲元先生殉国纪念日”,并颁布优恤邓仲元遗族的训令。除此之外,国民政府还发行纪邓邮票、塑立仲元铜像、建造“仲元号”战舰以兹纪念。在广州、惠州、梅州等地,也先后建立以邓仲元名字命名的学校、医院、图书馆、亭园、街道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追认邓仲元为革命烈士。邓仲元的故居、陵墓等,被当地政府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立碑保护,拨款修缮,并召开各种纪念会、座谈会,缅怀和学习邓仲元的英雄伟绩和革命精神,以告慰忠魂,策励后人。

基本资料

中文名:邓仲元

别名:邓铿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广东省梅县丙村镇金盘堡

出生日期:1886年

逝世日期:1922年

职业:民国时期有名的军事将领和军事教育家

毕业院校:崇雅书院、广东将弁学堂

信仰:三民主义

主要成就:辛亥革命元勋、创建粤军第一师

军职:粤军总参谋长兼粤军第一师师长

人物简介

邓仲元(1886-1922),字仕元,又名铿。生于广东梅县丙村金盘堡,7岁随父到惠阳淡水读书,肄业于崇雅学堂,淡水成为养育他成长的第二故乡,也是其接受思想启蒙、树立革命理想的人生驿站。1905年考入广东将弁学校,1909年加入中国同盟会,自此开始了他戎马倥偬的革命生涯。曾参与策动黄花岗起义,组织指挥光复惠州之役,自后在讨袁护法、援闽驱龙,镇守琼崖,创建粤军的过程中“忠于国事,勇于奋斗”,“战功尤伟”。1922年3月21日,邓仲元在广州广九车站遇刺殉难,年仅36岁。他是功绩卓著的辛亥革命元勋、民国时期有名的军事将领和军事教育家、国共两党先后追认的革命烈士。

人物生平

邓仲元,原名邓士元,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生于广东省梅县丙村镇金盘堡,7岁时随父亲邓丽川经商落户淡水。淡水邓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自清乾隆年间开基淡水后,邓氏先人历代经商,积聚了大量财富,到清末时人才辈出,铁面御史邓承修就是杰出代表。邓承修在中法战争后告病回乡,这一年正好邓铿出世,在幼年时,邓铿已深受邓承修铁汉精神的熏陶。

1905年考入广州将弁学堂步兵科,毕业后留校,任步兵科教员兼公立政法学堂体操教习,不久任代区队长。

1907年升任该校学兵营排长兼代左队队官。

1909年任黄埔陆军小学堂学长。

1910年筹划广州起义,失败后出走香港。辛亥革命爆发后,与陈炯明等在惠阳淡水首义,继而率兵进攻惠州,与敌作战,身先士卒,率众击溃敌军,迫使惠州守敌投降,光复惠州。任东江第一军参谋长,后改编为陆军第一混成协,任协统。同年11月9日广东军政府成立,任陆军司司长兼稽勋局局长,军衔为陆军中将。

19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成就

邓仲元弱冠从戎,和陈炯明淡水起义,打败晚清提督秦炳直,吓得清官员弃城而逃,是光复惠州的功臣之一;创建粤军第一师,李济深、叶挺、陈诚、薛岳、罗卓英、邓演达、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陈可钰、黄镇球、张发奎、黄琪翔、张云逸、叶剑英、余汉谋、李汉魂、戴戟、李章达、梁鸿楷、陈济棠、邓世增、邓龙光、缪培南、李扬敬、徐景唐、香翰屏、朱晖日、钱大钧等著名将领均出自其门下;斡旋于孙中山与陈炯明之间,为孙陈统一战线鞠躬尽瘁;遇刺后被孙中山以大总统的名义追赠为陆军上将。1929年7月24日国民政府令拟照上将阵亡例给恤。

人物轶事

了解邓铿,首先要研究粤军。粤军是孙中山掌握的第一支武装力量,是孙中山护法运动的基本部队。孙中山是粤军的最高领导,陈炯明任粤军总司令,邓铿任粤军总参谋长兼最精锐的第一师师长。

由于孙中山和陈炯明皆为文人出身,邓铿科班出身真正懂军事,因此孙中山和陈炯明在军事上均倚重邓铿。世人每谈及孙中山的基本军队,必首推粤军,言粤军必首推第一师,言第一师则必及邓铿。

写好遗书参加黄花岗起义,掩护革命党毁家在所不惜

邓铿长于惠阳,邓氏在当地可谓名门望族。邓铿幼时,曾听闻过族中先辈邓承修以专使身份,代表清廷勘界中越边境,因不屈服于法国殖民者的无理要求而与朝廷龃龉,愤而辞职。

如果说家族的影响,使年幼的邓铿产生了一种朦胧向往的话,那么时局则深深地推动着邓铿,走向革命军人之路。

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京城后,孙中山命郑士良于惠州起义。起义虽归失败,但义军奋勇杀敌的气概和所宣传的革命思想,极大地影响了少年邓铿。于是,他投考了广东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评价

孙中山在唁电上说:“仲元遽以创伤,伤哉!平日忠于国事,勇于奋斗,前途之望,正复无量。壮年遽殒,不止粤中惜此人材也。”

胡汉民在1935年追忆邓铿时曾说过一句话:“总理革命数十年,直接奉命为主义前趋之军人,当推仲元先生为第一人。”

邓仲元逝世当天,于下午3时入殓,其灵柩暂寄于广州永胜寺。4时出殡,灵车队伍多达40余辆。车队经过各街道时,各店铺皆闭户示哀,全城各机关均下半旗以志哀悼。

1922年3月24日,陈炯明以邓仲元“战功尤伟,治军严明”,上报大总统府,请求追赠邓仲元为陆军上将,并派总统府参军徐绍桢前往祭奠。

孙中山对邓仲元被刺身亡深为悲痛,以大总统的名义下令追授邓仲元为陆军上将,并亲致唁电:“电悉仲元遂以创死,伤哉!平日忠于国事,勇于奋斗,前途之望,正复无限。壮年遽殒,不止粤中惜此人才也!身后宜从优异。倘有所志未竟之事,亦企完成之,以慰英魂。临电不胜凄怆!”许崇智、蒋介石等粤军要员亦唁电致哀。

从1

展开阅读全文 ∨

后世纪念

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侧,有一座民国陆军上将之墓巍然壮观,这就是邓仲元墓。该墓有孙中山先生亲题的墓碑,还有胡汉民撰写的“陆军上将邓仲元墓表”碑,以及神采刚毅、手握指挥刀的军装立像。置身墓园中,仍能感觉到昔日粤军将帅的英勇气魄。

邓仲元遇刺身亡,广东乃至全国为之震动,社会各界纷纷追悼。孙中山对邓仲元“忠于国事,勇于奋斗”的革命伟绩和高尚品格给予高度评价,追赠其为陆军上将,特许其附葬于广州黄花岗烈士墓陵,并亲书墓碑。许多城市都有悼念活动。这份悼念,直至今天仍能让人深切感受到,比如在惠州,有惠州西湖荔浦风清的“纪邓山庄”、惠州仲元医院、惠州仲元婴儿寄托所以及今天仍傲立丰湖的仲元亭;在广州,有庄严肃穆的邓仲元墓以及邓仲元铜像、仲元中学、番禺仲元实验学校和仲元图书馆等;在梅州,有仲元东路和仲元西路,还曾筹办过仲元职业学校等等,都是对邓铿永恒的纪念。

国民政府在1935年通过了《纪念邓仲元办法》,确定每年3月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