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启瑞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蔡启瑞
国籍:中国
出生地:福建同安
出生日期:1914年1月7日
逝世日期:2016年10月3日
职业:物理化学家
毕业院校:厦门大学、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
主要成就:中国催化科学研究与配位催化理论概念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代表作品:《有机酸混合物萃取分析法》
人物生平
民国三年(1914年)一月七日出生于福建省同安县(今为厦门市翔安区)马巷镇一个华侨店员家庭,祖父曾开饼店,逝世后家道中落,父亲到安南(越南)谋生。在蔡启瑞仅18个月时,远在异国他乡的父亲就不幸去世,母亲在国内含辛茹苦做裁缝工抚育他长大。
民国十年(1921年),开始上学,期间曾因家贫而停学、到布店当过学徒。
民国十八年(1929年),肄业于集美中学,同年考进厦门大学预科。
民国二十年(1931年),升进厦门大学本科化学系,后因病休学两年。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复学在厦门大学期间,蔡启瑞学习勤奋、品学兼优,曾获陈嘉庚设立的嘉庚奖学金一次和清寒学生免费奖学金多次。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24岁的蔡启瑞成为厦门大学第12届毕业生,并被聘留校任教。曾任无机、有机、分析、物化、结构等当时化学系各门课程的助教,这为他拥有化学领域全面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
主要成就
蔡启瑞阐述了过渡金属化合物对不饱和有机化合物以及一氧化碳的络合活化催化作用的理论概念,并用于关联含过渡金属及其他d-区原子或离子的活性位对某些类型的均相催化、多相催化和金属酶催化作用。提出了类立方烷型原子簇的固氮酶活性中心模型和多核协同作用以降低加氢过渡态能垒的概念,并用此概念关联铁催化剂上分子氮加氢成氨的机理,提出了新的见解和实验验证方法。在甲烷氧化偶联及其他轻烷烃氧化脱氢方面,提出非还原性稀土基复合氧化物催化剂上甲烷、乙烷的氧助活化机理和催化剂分子设计的某些构思。
20世纪50年代初研究氧化铯及氧化三铯的单晶制备和晶体结构;进而计算层状离子晶体和铁电离子晶体的极化能。
1956年回国后,开展了钛酸钡晶体和a-TiCl3晶体的极化能、晶格能和晶体场分裂等的研究;为了解决乙炔路线制合成橡胶单体的关键技术问题,带领团队研发出负载型氧化锌和负载型氧化铌两种新催化剂;提出配位活化等四种配位催化作用效应
社会职务
1988年-1992年,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
1984年-1988年,国务院首届学位委员会委员国际催化大会理事。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委员,理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化学组成员。
曾被选为第二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特邀代表,第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人物影响
2015年12月2日,蔡启瑞在他家乡翔安的学校,设立“蔡启瑞励志奖学金”,每年奖励品学兼优中小学生。
2015年1月1日,作为蔡启瑞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研究成果之一-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探赜索隐止于至善-蔡启瑞传》(ISBN:9787504667212,廖代伟、郭启宗、蔡俊修、黄桂玉著)由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和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
人物评价
蔡启瑞的精彩科研之路由三大块组成,配位络合催化理论、固氮成氨、碳一化学。他一个人获得三次国家自然科学奖,这是国家级含金量最高的奖项,一般来说,获得一次已经很了不起了。(厦门大学评)
在科教工作中,蔡院士始终宽诚待人、淡泊名利、一心为公,恪守学术规范、坚守学术诚信,为中国培养出一大批科技人才,其中许多人已成为有关单位的学术带头人。蔡启瑞院士也是科协工作者的前辈和楷模,在担任厦门市科协四届主席期间,深入调查研究,坚持民主办会,团结带领厦门广大科技工作者在学术交流、科学普及、服务创新等方面取得可喜成绩,为厦门市科技事业发展和中国科教事业繁荣都作出重要贡献。(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评)
学如流水行云,德比松劲柏青。(中国物理化学家唐敖庆评)
美国驻华使馆前科技文化参赞施呢泼教授:蔡启瑞是中国几位了不起的教育家之一。
厦门大学催化学科能有今天的累累硕果和勃勃生机,离不开中国催化科学研究与配位催化理论概念的奠基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