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李卓然简介

李卓然简介

淘名人 2017-08-11 13:37 热度:

李卓然

李卓然,无产阶级革命家、原中共中央顾委委员、全国政协常委、中宣部副部长李卓然(1899—1989),湖南湘乡人,早年参加了五四时期学生活动;1920年同周恩来等赴法勤工俭学;1923年转为中共党员;后在苏联学习;1930年春回国,派往中央苏区工作,参加了第2—5次反围剿斗争;长征途中参加了遵义会议;1935年9月任红四方面军前敌政治部副主任;1936年11月任西路军军政委员会、工作委员会委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至建国后担任政治宣传工作;“文革”中受到迫害,后恢复名誉;1989年11月9日在北京病逝。

基本资料

中文名:李卓然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湖南湘乡

出生日期:1899年

逝世日期:1989年11月9日

职业:无产阶级革命家

毕业院校:法国勤工俭学

信仰:中国共产党

主要成就:参加了第2-5次反围剿 参加了遵义会议 全国政协常委 中宣部副部长

人物简介

李卓然(1899年—1989年)湖南省湘乡人。曾用名李俊杰。1917年进湘乡县立中学就读。1920年初赴法国巴黎勤工俭学,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922年夏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称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1923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入党后任旅欧支部训练干事。1926年赴苏联,先后入莫斯科东方大学、莫斯科中山大学和列宁格勒军政大学学习。

1929年回国,1930年春抵上海,在中共中央军委领导下从事兵运训练工作。同年秋被派往中央革命根据地,任红军司令部总直属队党总支书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办公室主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代理秘书长。1931年5月至11月任红一方面军直属党委委员。6月起任中共赣南特别委员会委员。10月至11月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军党委委员。同年11月至1932年5月任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兼中共赣县委员会书记,开展扩大红军及边界游击战的工作。1932年任红

展开阅读全文 ∨

勤工俭学

李卓然1899年11月10日出生于湖南省湘乡县潭市镇九区一个农民家庭。1917年入湘乡县立中学,参加了五四时期学生进步活动。1920年,李卓然同周恩来、赵世炎、王若飞等赴法勤工俭学,先后在法国冶炼厂及巴黎附近的学校学习、做工。

1922年夏,李卓然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3年转为中共正式党员,任旅欧支部党小组长。

1926年,李卓然与傅钟、邓小平等赴苏联留学,先后在莫斯科东方大学、中山大学、列宁格勒军政学院学习,任中山大学党支部组织委员、军政大学党总支委员会委员。1928年春,李卓然由中山大学支部介绍,加入苏联共产党。

归国之后

李卓然1929年从苏联回国,在上海从事兵运训练工作,主持翻译了苏联红军的条例和条令,这是供红军参考的第一部政治工作条例。1930年秋,李卓然调中央苏区工作,先后任中央红军司令部总直属队总支书记、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办公室主任、中央局代秘书长、赣南特委委员兼赣县县委书记、中央红军总政宣传部长、红三军、红四军及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等职,参加了第二至第五次反“围剿”斗争。

李卓然一到中央苏区就与毛泽东、朱德两位红军和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在一起工作。这特殊的经历使他受益匪浅,这是他在长征途中政治上坚定的原因之---。他曾回忆说:“对毛泽东,我的印象很深”,“他很有能力,很有水平,感到在党内确实很少有人能赶上他”。1931年,李卓然任赣县县委书记,工作卓有成效。1931年底,李卓然奉命调回瑞金任红一军团政治部主任。调离赣县时,老百姓依依不舍,放着鞭炮送了他几十里路。

长征路上

长征前夕,周恩来找到李卓然谈话,要李卓然与红五军团政委朱瑞对调,出任红五军团政委。红五军团以参加宁都暴动的官兵为主要阵容,董振堂任军团长,是红一方面军的三大主力之一,能打硬仗。长征出发前,中央决定红五军团担任后卫任务,以保证前面中央机关的安全和阻截后面的追敌。长征开始后,整个中央红军的部署是中央机关在中间,前面是红一、三军团,后面是红五军团,旁边是红八、九军团。其他军团的方位时有更换,只有红五军团的位置始终不变。

长征途中,红军部队中存在不少影响战斗力的因素。由于部队战士不了解中央的转移意图和目的,许多原中央苏区籍的战士不愿离开家乡,部队出现严重的开小差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政治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正如李卓然在介绍政治工作经验时所说“用政治工作保障每个战斗任务的完成。”李卓然与红五军团中央代表陈云一起找到出现问题严重的部队,了解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遏制了开小差的现象。

长征中,红五军团的行

展开阅读全文 ∨

遵义会议

1935年1月7日,中央红军攻占了黔北重镇——遵义。从通道会议、黎平会议、猴场会议到渡过乌江,毛泽东的正确意见虽然逐渐取得多数同志的拥护,但党内关于两条军事路线的争论仍然很激烈。

为了审查黎平政治局会议所决定的以黔北为中心建立苏区根据地的问题:总结反对敌人第五次“围剿”和长征以来在军事指挥上的经验与教训,党中央决定待党和红军领导人到齐后,召开一次会议。1月13日夜,中央以“恩来”名义发电李卓然、刘少奇,通知:“15日开政治局会议,你们应于明14日赶来遵义城。”这是到目前为止发现的唯一的一份关于召开遵义会议的通知。从桐梓县到遵义城,要翻过高耸入云的娄山关。李卓然和刘少奇快马加鞭,以最快的速度赶到了遵义。

1935年1月15日上午,遵义会议开始举行。当晚,毛泽东听说李卓然来了,非常高兴。虽然他当时正在患着重感冒,但他不听医生的劝告,仍然坚持要李卓然立即到他卧室谈谈后卫军团的情况。

李卓然实事求是地把后

展开阅读全文 ∨

临危授命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懋功会师后,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积极主张做好两军的团结工作。他看到一方面军兵力消耗大,老干部保存多,就从大局出发,建议从一方面军抽调一批干部到四方面军工作,同时从四方面军抽调了3个团的兵力补充一方面军。张国焘也点名要叶剑英等一批领导干部和参谋人员去四方面军。党中央决定派叶剑英、李卓然等到四方面军工作。周恩来代表中央找李卓然谈话,动员他到红四方面军工作,并说:“四方面军也是红军嘛。”李卓然在没有参加任何中央会议、并不明了张国焘和中央之间存在北上还是南下之争的情况下,只身来到四方面军,尽管不为张国焘所信任,但他仍以出色的工作赢得了四方面军将士的敬重。

到红四方面军工作后,李卓然先后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副主任、西北局委员、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等职。1936年7月,中央批准成立西北局,张国焘为书记,任弼时为副书记。任弼时同包括李卓然在内的几位领导同志谈话后指出

展开阅读全文 ∨

政治宣传

李卓然回到延安后,历任总政宣传部长、陕甘宁边区党委宣传部长、西北局宣传部长、西北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主任、西北军区政治部主任等职。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李卓然作为陕甘宁边区和西北局(1941年5月,中央决定把原中央西北工委与陕甘宁边区中央局合并,成立中共中央西北局)宣传部的负责人,创办了大众读物社和西北局机关报《边区群众报》,为边区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宣传、文化、教育工作作出了贡献。

尽管没有率兵赴疆场厮杀,但是李卓然仍然抱着积极的态度投入工作之中。李卓然亲自带队到农村进行社会调查。1941年9月至11月,西北局宣传部长李卓然带着西北局宣传部干事秦川(建国后曾任人民日报社长)、柯华(建国后曾任驻英大使)等人到陕西宜川县的固临镇遍访贫农、中农、富农、村干部、小学教员、老秀才、“二流子”等。李卓然带领调查组搞了近10万字的调查实录和初步分析,实事求是地反映了边区的情况。陈云

展开阅读全文 ∨

建国之后

1949年4月至1954年冬,李卓然任东北局常委兼宣传部长、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东北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等职。他团结广大知识分子有效地进行教学改革,建立了一些重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他团结广大文艺工作者,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东北地区出现了文化艺术工作十分活跃的局面。

1954年11月,李卓然调北京工作,任中宣部副部长兼中央马列学院院长。到任不久,李卓然病了。苏联专家检查后认为,李卓然患有严重的高血压并发心脏病,必须卧床休养,并得出了“估计只能活五年”的结论。此前,刘少奇曾兼任马列学院院长,遵义会议参加者之一的凯丰曾任院长。李卓然致信中央,请求辞去马列学院院长一职。邓小平代表中央找李卓然谈话,劝他不要辞职,挂名休息一段时间,并说“八大”后马列学院将更名为中央高级党校,专门培训党政军的高级干部,中央认为李卓然是最适合的校长人选。李卓然回去和夫人鲁陆谈及此事时说:“我不能占着茅坑不拉屎呀。”他坚持向中

展开阅读全文 ∨

历史评价

1989年11月9日,李卓然在北京病逝,享年90岁。中共中央对他的评价是:“我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我党我军杰出的政治工作领导者。”这个评价是比较高的,恢复了李卓然的真实历史面貌。

他参加了史诗般的长征,出席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转折的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积极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形成,为红军长征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杨尚昆、万里等亲自参加李卓然的追悼大会,邓小平、陈云、李先念、彭真、邓颖超等送了花圈。李卓然去世后,孙毅将军主动上门,为老战友题写了“淡泊名利、襟怀坦白”八个字。这八个字用在李卓然身上,恰如其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