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石璋如简介

石璋如简介

淘名人 2017-05-19 17:21 热度:

石璋如

石璋如,193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文学院,毕业后直接到中央研究院研习考古专业,历任助教、研究员等,是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历史学家、甲骨文研究专家。1945年去台湾,相继担任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等。1980年河南大学校庆时,台湾校友会将他新出版的《安阳殷墟发掘报告》赠送给母校图书馆。2002年1月,这位百岁老人还亲往台北历史博物馆参观“兵马俑——秦文化特展”。2004年病逝,被誉为“考古人瑞”。

基本资料

中文名:石璋如

国籍:中国

出生地:河南偃师

出生日期:1902

逝世日期:2004.3.18

职业:考古学家、甲骨文专家

毕业院校:河南中山大学(今河南大学)

代表作品:殷墟建筑遗存、殷墟墓葬、考古年表、中国的远古文化

简介

在河南大学读书期间,石璋如对张邃青教授开设的特色课“中州文化史”特别感兴趣,因为张教授往往把最新的考古知识运用到课堂上。期间,董作宾、傅斯年在学校所作的有关殷墟发掘、甲骨文及文物考古知识的专题报告也影响了他,促使石璋如走上了田野考古与考古研究的道路,成为早期殷墟发掘的骨干、我国自己培养的第一代考古学家。安阳殷墟考古挖掘开始不久,根据省政府与中央研究院达成的协议,河南省高校可以派学生参加殷墟考古实习,1931年,河南大学选派实习生石璋如等同学参加了殷墟发掘,石璋如自己参加了第4至12次发掘。他与郭宝钧共同主持了第13次发掘,著名的甲骨宝藏127坑就是这次发现的,127坑被誉为“中国最早的文字档案库”、“殷人保存典册的府库”,这一发现为甲骨学研究的全面奠定了基础。他与梁思永共同主持了第14次发掘;独自主持了第15次也是抗战前最后一次发掘。石璋如前后共12次参加或主持殷墟发掘,在为时10年历经曲折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石璋如第一次参加殷墟发掘,是由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主任李济先生主持的殷墟第四次科学发掘。此后历次发掘,他大部分都参与了。第十五次发掘,更是由他亲自主持。由于多次亲自参加发掘,石先生已经成了一部殷墟发掘的‘活档案’”。在老一代参加殷墟发掘的考古学家中,他参加的次数最多,前后共12次。后来他也曾回忆说:“自从民国20年开始参加殷墟发掘,直到民国26年,从没离开安阳田野第一线。”(《殷墟建筑遗存·自序》)在长期的田野考古工作中,他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一阶段他已经成为殷墟发掘工作的负责人。

1947年石璋如发表了《殷墟最近之重要发现附论小屯地层》(《中国考古学报》2期1947年)。该文记载了自1932年第七次发掘以来殷墟历次发掘的主要收获,并论述了小屯的地层关系。这一部分成为后来重要论文《小屯的文化层》一文的初稿。1948年底,石璋如随同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展开阅读全文 ∨

考古经历

史语所殷墟发掘团在第三次发掘期间遭阻挠,当时史语所所长傅斯年亲至与当地政府交涉,在河南大学下塌,并且利用晚上的时间进行演讲,石先生也亲逢盛会。为谋求中央学术和地方政府合作,河南省政府教育厅遴选学生参与发掘团,作为河南大学文史系三年级学生的石璋如及刘耀(尹达)就被派往安阳参加殷墟的第四次发掘,从此与考古工作结下不解之缘。

考古田野工作有时很快乐,但挖掘也是一件危险的事。在一回,在对小屯进行第八次挖掘时,石先生在探坑中画层位图,突然坑壁塌了,把他的双脚压得肿胀麻木。又有一回,石先生在西北冈深坑下发现异样,于是便下去观察,刚上来坑壁就塌了,两名工人立即被埋入土中。

出土文物的处理,也是考验着发掘者的智慧。侯家庄出土的大龟七版,被包在坚硬如石的泥块中。石先生一伙人挑灯苦思,商讨出以毛巾热敷在泥块上,待它软化后再慢慢把泥块拨除的方法,最后终于把甲骨取出。闻名的YH127甲骨坑的发现也是充满了戏剧性,话说在

展开阅读全文 ∨

个人作品

专书

晋绥纪行(重庆:独立出版社,1943)。

瑞岩民族学初步调查报告(衣食住部分与陈奇禄合作)(台北:台湾省文献委员会文献专刊2,1950)。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年表(杨梅: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35,1952)。

中国的远古文化(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3)。

中国历史地理(史前编)(台北:中华出版事业委员会,1954)。

殷虚建筑遗存‧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二小屯第一本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乙编(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59)。

北组墓葬(上、下)‧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二小屯第一本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丙编一殷虚墓葬之一(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0)。

中组墓葬‧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二小屯第一本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丙编二殷虚墓葬之二(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72)。

南组墓葬‧中国考古报告集之二小屯第一本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丙编三殷虚墓葬之三(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

历史评价

中研院史语所所长王泛森指出,石璋如的逝世“代表一个时代的结束”,不但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第一代的结束,也是史语所创所第一代的结束。

王泛森说,石璋如是中国考古学泰斗,也是台湾当代考古工作的奠基者,他的学生将开会讨论治丧事宜,目前已决定安葬台北县三芝乡北海墓园。

石璋如的主要学术贡献,是中国考古发掘资料的整理与研究,他以五十年时间,投入当年安阳发掘与中国西北、西南地区调查所搜集的庞大资料,把封在地层与历史故纸堆中的知识呈现出来。石璋如有关安阳考古的专着,呈现中国商代文明的光彩;有关敦煌石窟的著作,呈现中古佛教艺术风貌及文化意涵。

王泛森表示,石璋如一生的学术成就,都不是在光环围绕的环境中滋长,而是沈淀在考古学研究最基层,历经无数光阴才得以完成,他的治学态度与研究成绩,已成为学术界典范。

王泛森说,石璋如也展现一个学者的“韧性”,他在七十岁以前发表的著作,都是单篇的研究,但七十岁以后却开始发表专书,愈老愈努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