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鸿辛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党鸿辛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广西北流市
出生日期:1929年6月
逝世日期:2005年6月10日
职业:材料机械摩擦磨损与润滑专家
毕业院校:广西大学、华南理工大学
主要成就:“两弹一星”功臣 中国摩擦学学科的开拓者与学术带头人
人物生平
1929年(民国十八年)6月,党鸿辛出生在广西省北流市隆盛镇。
1949年,考入广西大学化学工程系;1952年因院系调整到华南工学院学习。
1953年,毕业于华南工学院(今华南理工大学)化学工程系。同年在中国科学院工业化学研究所(现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
1958年至1998年,在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
1962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88年,获得国防科工委颁发的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
1990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8年5月,党鸿辛院士婉谢了南方科教机构的高薪邀约,率全家从兰州来到河南大学,成为第一位在河南省高校安家落户的“全职”院士。
1998年7月,任河南省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在北京隆重召开研制“两弹一星”有功人员表彰大会,党鸿辛作为有突出贡献
人物成就
党鸿辛是中国固体润滑学科的主要开拓者与学术带头人。多年来,他坚持科研面向国家经济建设主战场的方向,在固体润滑学科建设和润滑材料应用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尤其是为解决中国国防军工高技术领域重点型号建设中的特殊润滑难题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成功地研制出了数十种服务于军工重点型号性能各异的特殊润滑材料,包括“331工程”超低温高速齿轮润滑材料的研究,解决了中国自行研制的氢氧火箭发动机的一个关键问题;“109”任务和“直九工程”国家重点军工项目,分别解决了控制鱼雷进攻方向和运行姿态的舵机蜗轮蜗杆组件的摩擦学问题和六种直九飞机配套的特种摩擦材料的国产化问题。针对摩擦学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和应用研究中所遇到的难点问题,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工作,总结了一系列摩擦学的重要规律,奠定了学科发展的基础,在多年的研究工作中。
20世纪60年代初期,针对国家建设的实际需要,根据当时国外润滑材料研究的发展动向,党鸿辛率
获奖记录
党鸿辛获得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国家发明奖三等奖2项在内的省部级以上奖励共26项。
其中,“固体润滑的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82年)(排名第二)
“超低温高速齿轮润滑材料”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排名第一)
“超低温高速齿轮润滑材料”国家发明三等奖(1988年)(排名第一)
“齿轮润滑成膜膏的研制和推广”获得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1989年)(排名第一)
“控制鱼雷进攻方向和运行姿态的舵机蜗轮蜗杆组件的润滑问题”项目获得了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1992年)(排名第一)
“MFC-1型白色润滑成膜膏”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4年)(排名第二)
“MFC-1型白色润滑成膜膏”获国家发明奖三等奖(1995年)(排名第二)
1988年获国防科工委“献身国防科技事业”荣誉证章
1989年获中国科学院“先进工作者”称号
1990年获国务院
社会任职
曾任固体润滑开放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学会名誉理事长、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名誉主席、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固体润滑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河南大学特种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摩擦学学报》名誉主编
人物评价
“我想老爷子可能是他们那一代知识分子最典型的代表。坚定执著,讷于言而敏于行,踏踏实实,少有怨言。没有个人的休闲空间,也无奢侈的享受。”(河南大学校长关爱和)
“我很敬佩他,很支持他。他一生勤勤恳恳,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计较时间,最困难的时候都以工作为重。”(党鸿辛的妻子黄萱荣)
父亲对我最大的影响,就是对科学实事求是。他想得多,实际做得多,说得却很少。做决策很审慎又很果断,夸夸其谈的事情很少。(党鸿辛的儿子党智量)
后世纪念
纪念党鸿辛院士暨先进摩擦学材料报告会
2008年6月10日是党鸿辛院士逝世三周年纪念日。为缅怀党鸿辛院士为我国摩擦学学科的开拓和发展以及为国防科技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河南大学、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联合于6月9日至11日在河南大学召开“纪念党鸿辛院士暨先进摩擦学材料报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