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张香桐简介

张香桐简介

淘名人 2016-08-11 15:23 热度:

张香桐

张香桐(1907.11.27—2007.11.4)出生于河北正定。国际著名神经生理学家。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二、三、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

基本资料

中文名:张香桐

国籍:中国

出生地:河北正定县

出生日期:1907年11月27日

逝世日期:2007年11月4日

职业:神经生理学家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耶鲁大学

主要成就:“张氏效应”发现者 发现“光强化”现象 提出视觉通路中三色传导学说 比利时皇家医学科学院名誉院士 美国卫生研究院福格提常驻学者 国际脑研究组织中央理事会理事 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所长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研究员 美国纽约洛克菲勒研究所研究员 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讲师、副教授 1980年,获得茨列休尔德奖 国际神经网络学会颁发终身成就奖 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陈嘉庚“生命科学奖”

代表作品:

人物生平

1907年11月27日,出生于河北省正定县城廿里铺乡小马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1921年,进入新式小学——廿里铺乡枕头镇小学。

1923年,用两年读完小学,考入设于正定县城的直隶省立第七中学,学制四年。

1927年,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学制两年。

1929年,升入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学制四年。

1933年夏,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留校任助教。

1934年,调入国立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当助理研究院。同年秋,随心理研究所迁往上海,第二年又迁往南京。

1936年,首次发表论文,《刺猬之一种听觉反射》一文刊登于《中国生理学杂志》1936年10卷上。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胜爆发,8月,离开南京,为护送仪器设备辗转于长沙、桂林、阳朔、柳州北的丹洲、良丰等地,在颠沛流离中仍不忘记科研。论文《刺猬中脑下叠体之下行通路》发表于《中央研究院生理研究专刊》1937年第10号。

1941年,任安顺路军军医学校教官。

19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成就

1980年,茨列休尔德奖;

1992年,国际神经网络学会颁发的终身成就奖;

2000年,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陈嘉庚“生命科学奖”。

传奇人生

14岁的“小学生”

张香桐本是河北农家子弟,家境贫寒,一直没有上学。14岁那年,他深深爱着的母亲不幸故世,令他十分悲痛。就在那一年,在私塾老师的建议下和叔叔们的支持下,他终于进了桥头镇小学。仅仅用了两年时间,他就读完小学,拿到了小学文凭,成了小马村的头号新闻人物。瞒着父亲,他又报考了位于正定县城的直隶省立第七中学,考试那两天里,他没有钱住县城的客栈,就在街上找了个摆摊的棚棚睡下,靠自己家烙的玉米饼子和街旁小井的井水充饥解渴。考完以后,他照旧回到村里帮父亲干活,直到发榜那天。偷偷跑去看榜的张香桐见到自己榜上有名自然高兴,但他绝没有指望父亲会继续让自己升学。还是在叔叔们和小学班主任老师的劝说下,父亲四下设法凑足了钱,张香桐总算实现愿望,跨进了日夜向往的中学大门。

穷人的孩子能上学

对这样的机会自然倍加珍惜,在省立七中,张香桐的学习刻苦是出了名的,他的各门功课成绩在班内也自然是名列前茅。他的人缘也特别的

展开阅读全文 ∨

大家风范

一封信被珍藏二十年

这两天阴雨连绵,出行不方便,张先生没去所里上班。到家里祝寿的人纷至沓来,他的弟子们自然来的最多。作为中国神经科学的“开山鼻祖”之一,张香桐的大师风范也包括他对后辈不遗余力的提携和细致入微的要求。

“他从来不当面表扬人,批评也是关着门的。他最忌讳夸夸其谈,他爱才,喜欢踏踏实实的学生。关键时刻,他会为我们提供很多机会。”复旦大学神经生理学研究所痛觉研究室主任赵志奇教授告诉笔者,“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公派出国留学选拔,先生把学生们一个个都送到了理想的国际实验室。我原本是要去德国进修的,但张先生把去澳大利亚的机会让给了我,那个实验室是由诺贝尔奖获得者负责的。”

弟子们都来了。有一位算不上弟子的弟子,也坚持要来。张香桐的知遇之恩,对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神经生理学研究所所长杨雄里而言,至今都是莫大的鼓励。“我不是他的学生,但我学术上几乎每一次进步,都得到过他的帮助,而且都是在我不知情的情况下。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著作

《刺猬的一种听觉反射》(1935)

《猴运动皮层内肌肉的局部代表性》(1947)

《直接电刺激大脑皮层产生的皮层神经原树突电位》(1951)

《大脑皮层神经原的顶树突》(1952)

《皮层诱发电位的相互影响》(1953)

《光刺激引起的蟾蜍小脑前庭神经原的电活动》(1959)

《针刺镇痛的神经生理学解释》(1980)

他在1947~1949年间提出的关于大脑皮层运动区的肌肉局部代表性的工作和用逆行刺激锥体束的方法研究锥体束起源的工作,至今仍被引用。

1950年发表的《皮层-丘脑之间循回性的重复放电》一文,探讨了脑电的产生机制,得到较高的评价。他所发现的光强化脑兴备性的现象曾被人称为“张氏效应”。

1965年后,他从事针刺镇痛及痛觉机制的研究,认为针刺镇痛是两种感觉传入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社会任职

第二、三、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国际脑研究组织中央理事会理事,美国卫生研究院福格提常驻学者,比利时皇家医学科学院外国名誉院士等职。罗马尼亚医学会名誉会员,比利时皇家医学科学院外国名誉院士,国际脑研究组织中央理事会理事,世界卫生组织神经科学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巴拿马麻醉学会名誉会员,美国全国卫生研究院福格提常驻学者,国际神经网络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曾担任《神经生理学杂志》(美国出版)、《国际神经药理学杂志》及国际的《脑研究杂志》的顾问编委;被选为罗马尼亚医学会名誉会员,比利时皇家医学科学院外国名誉院士,国际脑研究组织中央理事会理事,世界卫生组织神经科学专家顾问委员会委员,巴拿马麻醉学会名誉会员及美国全国卫生研究院福格提常驻学者。

人物评价

张香桐是新中国神经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国际上公认的树突生理功能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中国针刺麻醉机制研究的主要学术带头人之一。

张香桐热爱科学事业,治学严谨,淡泊名利,学识渊博,远见卓识,维护科学尊严,反对不正之风,为中国国科学事业和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张香桐的特殊贡献:根据视觉皮层诱发电位的分析提出视觉通路中三色传导学说,发现“光强化”现象,世界生理学界把这种现象命名为“张氏效应”。

后世纪念

自2011年起,张香桐基金会委托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组织其设立的“张香桐青年神经科学家奖”和“张香桐神经科学研究生论文奖”两个奖项的发布、评审、颁奖等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