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杨公骥简介

杨公骥简介

淘名人 2016-07-21 20:10 热度:

杨公骥

(1921.1.16-1989.6.7)河北正定人。著名社会科学家,文学史家。曾任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顾问,中国古代文论学会顾问,吉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吉林分会名誉主席,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等职。论著涉及中国古代文学、哲学、历史、文艺、语言、训诂、考古、民俗等学科,在学界有广泛影响。

基本资料

中文名:杨公骥

别名:杨正午,杨振华,杨公忌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北正定

出生日期:1921年1月16日

逝世日期:1989年6月7日

职业:东北师范大学教授

毕业院校:武昌中华大学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中国文学史

代表作品:《中国文学》(第一分册)

指导的博士生:李炳海,赵敏俐,许志刚等

性别:男

生平简介

杨公骥先生于1921年1月16日生于河北正定,原名杨正午。父亲为北洋军军官。儿时由曾是清末秀才的祖父启蒙。1932年祖父去世后转学至长沙接受中学教育。杨先生曾于中学三年的假期游历了南方的七个省份。1937年入武昌中华大学。1938年6月徒步至延安投奔革命,与家庭断绝联系。先后在陕北公学和鲁迅艺术学院学习。在延安,杨先生做过青年工作,当过文化教员,开过荒,种过地,纺过线,做过木匠。1945年冬被分配至宣化新华炼钢厂做工会工作。1946年任东北大学(今东北师范大学)教授,1949年随学校迁至长春市。1953年被任命为国家研究生导师。文革开始后受批斗,1969年冬被“编管”至长白山区黑瞎子岭下靠山屯充当“五七战士”。1973年冬抽调回学校。1978年后担任“先秦两汉文学史”研究生培养工作。1981年被国务院任命为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后被补聘为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989年6月7日病逝于长春。

学术著作

《中国文学》(第一分册)(吉林人民出版社,1957年,1980年)

《唐代民歌考释及变文考论》(吉林人民出版社,1962年)

《杨公骥文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

《吉林西团山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949)

《汉巾舞歌辞句读及研究》(1950)

《中国原始文学》(1952)

《周代文学》(1954)

《商颂考》(50年代初)

《漫谈楚的神话、历史、社会性质和屈原的诗篇》(1958)

《西藏古史考》(1958)

《变相、变、变文考论》(1961)

《漫谈桢干》(1978)

《考论古代黄河流域和东北亚地区"冬窟夏庐"的生活方式及风俗》(1980)

《评郭沫若先生的<奴隶制时代>》(1980)

《泼水节古俗考》(1980)

《与青年同志谈如何研究中国古代文学》(1982)

《<论文学主体性>读后感》(1987)

学术贡献

此书为杨公骥先生讲授先秦中国文学史的讲义,开始编写于1948年。这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方法系统研究中国文学史的著作。1951年写到第三稿,经中央教育部组织人力进行研究后,认为有以下优点:如“广泛地掌握资料”,“有创见,并能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处理中国文学史上的某些问题”。至1957年写至第七稿时,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杨公骥先生的这本讲义不仅在观点上有创见,而且在体例上革故鼎新,另创格局。例如,在此之前,一般流行的中国文学史著是从来不研究所谓“原始文学”的,正是从杨公骥先生开始,才在讲义中把“中国原始文学”立为专编。

在“中国原始文学”专编中,首先探讨了诗(亦即文学)的起源,由起源论本质。依据中国的古文献,详述了诗歌、音乐、舞蹈之所以形成及其特征的由来。由《诗经》四言诗的二节拍和尾韵所具有的特征,论证出古代劳动时的往复动作的节奏和音响对诗歌的形成和样式的决定作用。并辩证地说明,正是诗节奏对诗语言

展开阅读全文 ∨

生平轶事

杨公骥先生生于1921年1月16日午时正,祖父命名为“杨正午”,名以纪时。入小学时,校长王先生却觉得这个名字属于“破头话”,不吉祥。擅自为杨先生更名为“杨振华”。当时杨先生的祖父认为这个名字很俗气,因已经登入学籍,也没有办法。

1937年求学时杨先生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杨公忌”截取自黄历中的“杨公忌日”,很是不祥。杨先生解释说改这个名字是为了反抗万恶的社会。表示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宁愿“十凶大败”,甘心“诸事不宜”。并且不畏公论,不循世法。这也表现了年轻时杨先生的玩世不恭。

1946年,杨先生被调往东北解放区,行前,挚友吴波规劝他不要愤世嫉俗,要踏实肯干,为人民服务。并以“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之意为他改名作“杨公骥”。

杨公骥先生出生时母亲难产而死,靠吃一只老母羊的奶活了下来,由祖父抚育长大。杨先生五六岁时,老母羊病故,祖父便将它礼葬在祖坟边上,还立了块小石碣,正题是“异族羊氏乳母之墓”,左款是“受

展开阅读全文 ∨

自述

杨公骥先生晚年曾作过一篇自传,以《自传及著作简述》的题名刊于《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第二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此文对了解杨先生的生平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在正定家乡期间】

“祖父教读时选材很杂,有的是选自常见的经史子集,有的是选自野史笔记,读来很有趣。他主张'开卷有益',从不限制我的阅读范围,所以我小时看过许多章回小说、弹词、鼓词和唱本,也看过一些儿童不宜看的书。这样便激发起我的读书欲,养成了读书习惯。”

【在长沙读中学时】

“长沙是都市,买书或借书都很方便。这时期,我曾阅读过有关天文学、历史学、经济学、哲学、心理学、伦理学、民俗学、考古学、语言学等许多著作和译文。我学习中涉猎的科目之所以如此庞杂,并不是出于计划,而是被学习中的疑难所牵引。其情形往往是,始则由一点疑难出发,继之跟踪求索,进而转向扩延,终于跳槽越界,由学这一学科转至学另一学科。例如,当时历史学界正在争

展开阅读全文 ∨

指导的博士

杨公骥教授于1981年11月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聘任为博士研究生导师,是第一批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的11位博士生导师之一(其余十位是:北京大学吴组缃教授、复旦大学赵景深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徐震堮教授、南京大学程千帆教授、南京师范学院唐圭璋教授、扬州师范学院任中敏教授、江苏师范学院钱仲联教授、山东大学萧涤非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余冠英研究员、吴世昌研究员)。自1982年至1989年去世共指导8名博士研究生(其中有6位在杨公骥教授生前获得博士学位):

李炳海博士学位论文《周代文艺思想的辩证结构》1985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作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1991年)

孙绿怡博士学位论文《中国古代文学发展中“史”的传统》1985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教授,副校长

许志刚博士学位论文《论大雅小雅的艺术形象》1986

辽宁大学教授

赵敏俐博士学位论文《汉诗综论》1987

首都师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