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桂芬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冯桂芬
外文名:Guifen Feng
别名:林一
国籍:中国
民族:不详
出生地:江苏苏州
出生日期:1809年
逝世日期:1874年
职业:思想家/散文家
毕业院校:曾师从林则徐
信仰:不详
代表作品:著有《校邠庐抗议》、《说文解字段注考证》、《显志堂诗文集》。
人物生平
冯桂芬(1809~1874),字林一,又字景亭(又作景庭),自号邓尉山人。江苏苏州府吴县(今苏州)人。清道光二十年(1840)庚子科李承霖榜进士第二人。精历算、钩股之学。尝避兵至上海,总司江南机器制造局添建广言馆事。书宗欧、虞,工行草,疏秀简逸,别具畦町。著《校邠庐抗议》。卒年六十六。
冯桂芬出生在苏州西南隅盘门附近的新桥巷,时属吴县,因出生时,正值桂花开放,故得名桂芬。冯桂芬祖辈累世名门望族。冯桂芬八世祖冯惠,始居常熟,后迁长州。冯惠颇善经营,先做转贸生意,后开典当铺,家渐富裕,族谱称他“乐善好施,乡里称之”。到他父亲这一代,家中失火,从此一蹶不振。他自幼博览群书,通经史,精历算、钩股之学,以才学闻名乡里。自幼聪慧特异,读书能一目数行。20岁弱冠,补为县学的生员。冯桂芬在贫困交加中发愤图强。年轻时,曾为该邑县令记室,兼治钱谷。县令由于拖欠纳粮,要被夺职罢官。他尽力为县令争辩不得,拂衣而去。冯
学术主张
文学主张
冯桂芬自幼善于写骈文,未作官时,已经名重江南。他平生好读书,从未荒废学业。中年后,他致力于古文辞。学习各种经说,师宗汉代儒家,也以宋代儒家为老师。除经史外,冯桂芬对其他书也无所不窥,凡天文、舆地、兵刑、盐铁、河漕等,全都细心研究,穷思极虑,探求本原,大有拨乱反正的志向。
冯桂芬的文学主张,要求突破桐城派的樊篱。主张“称心而言”。他在《复庄卫生书》中声言“不信义法之说”,并针对桐城派所标榜的孔、孟、程、朱的“道统”,指出文虽载道,“道非必天命、率性之谓,举凡典章制度、名物象数,无一非道之所寄,即无不可著之于文”。又针对桐城派标榜的韩、柳、欧、苏的文统,指出“长于经济者,论事之文必佳,宣公奏议,未必不胜韩、柳;长于考据者,论古之文必佳,贵与《考》序,未必不胜欧、苏”。明确要求“称心而言”,扩大散文的思想内容,解放散文的语言形式。他认为桐城义法是束缚散文创作之例,反对“周规折矩,尺步绳趋”。
学术成就
思想
冯桂芬之思想,上接林、魏,下启康、梁,其意义不单单只是“求西学、思变法”的一脉相承,而在于其率先提出了消解现代化过程中的中西、古今矛盾的方法,即“惟善是从”。冯桂芬“惟善是从”的思想根基于中国文化中的见贤思齐、刚健有为的传统,是从中国文化本土生长出来的、可以导致中国文化与时俱进的极其宝贵的思想,也是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生动体现。
冯桂芬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更加全面地论述了向西方学习问题。他继承了林则徐、魏源的传统,肯定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工业。不过,军事工业只是他学习的一个方面了。冯桂芬指出“此外,如算学、重学、视学、光学、化学,皆得格物致理。舆地书备山川厄塞风土物产,多中人所不及。”看到了“农具、织具百工所需,多用机轮,用力少而成功多,是可资以治生。”明确提出在农、工业生产中采用机器的主张。究竟夷之长技有哪些?冯桂芬的认识较魏源有较大的进步。他总结出中国五
主要著作
著有《校邠庐抗议》、《两淮盐法志》、《说文解字段注考证》十六卷、《弧矢算术乞田草图解》、《西算新法直解》、《显志堂诗文集》十二卷、《使粤行记》、《两淮盐法志》等书,成卷数以百计。?
藏书之家
清思想家、藏书家。字林一,号景庭,晚号怀叟,别号邓蔚山人,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补县学生。道光十二年(1832)举于乡。二十年(1840)中进士,授编修,补右春坊右中允,入李鸿章幕府。对清朝腐朽统治有所不满,多次建议改革时政。重视经世致用之学,先后主讲南京惜阴、上海敬业、苏州紫阳、正谊诸书院,约20年。所学甚博,经史掌故之外,于天文、舆地、算学、小学、水利、农田,皆有讲求。任《苏州府志》总纂官,为东南文史耆宿。家有“一仁堂”、“耕渔轩”藏书楼,牙签万轴,并请龚子韦负责管理和整理藏书,同治十二年(1874)叶昌炽偕管礼耕等人曾为之整理书籍20架,分为经史子集四部。藏书印有“检校邠诗小经济”、“校邠庐”、“邓蔚山人”等。著《校邠庐抗议》、《显志堂集》、《说文解字段注考证》、《弧失算术细草图解》、《西算新法直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