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朱执信简介

朱执信简介

淘名人 2019-04-27 11:29 热度:

朱执信

朱执信(1885—1920年),原名大符,字执信,中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汉族,祖籍浙江萧山,1885年10月12日生于广东番禺(现广州市越秀区豪贤街)。父启连,是当地有名学者,精通琴律,人称“琴王”,曾任张之洞幕僚。1904年官费留学日本,结识孙中山、廖仲恺等革命党人。1905年8 月,他被选为中国同盟会评议部议员兼书记。先后担任过《民报》、《建设》等刊物的编辑,从事资产阶级革命理论宣传工作。1920年9月21日,他在虎门被桂系军阀杀害。

基本资料

中文名:朱执信

别名:大符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广东番禺(现广州越秀)

出生日期:1885年10月12日

逝世日期:1920年9月21日

职业:政治家、革命家、思想家

毕业院校:京师大学堂、日本法政大学

信仰:三民主义

主要成就:担任《民报》等刊物编辑 从事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宣传工作 参加著名的黄花岗起义

代表作品:《朱执信集》

人物生平

朱执信,1885年10月12日生于广州番禺城内豪贤街(今广州市越秀区豪贤路)“汪氏随山馆”内。父亲朱启连是当地有名学者,精通诗词和古琴,人称“琴王”,曾任两广总督张之洞的幕僚,母亲汪若昭出身书香门第。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后,3年内父母因病相继去世,他和弟妹便由住在广州的舅父抚养。

朱执信童年进私塾念书,酷爱文艺著作,又从舅父汪仲器学习数学。《辛丑合约》刺激朱执信关心国事。1901年12月,他作《读辛幼安南渡录感叹题后》一文,阐发自己反抗清政府镇压人民的思想,被广州著名学府广雅书院拟取为文学第一名。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考入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广州的新型学校——教忠学堂,后又同胡汉民、古应芬等人组织“群智社”。在教忠学堂和群智社的两年中,朱执信除了阅读梁启超主办的《新民丛报》外,还读了赫胥黎的《天演论》、亚当斯密的《原富》、卢梭的《民约论》、孟德斯鸠的《万法精理》等西方资产阶级名著,这些书

展开阅读全文 ∨

思想观点

朱执信在政治思想上积极宣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理论上系统地阐发了“社会革命当与政治革命并行”、“土地国有”等思想,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主张“民族自决”,并且认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独立解放运动是“世界革命之一部”。此外,在辛亥革命前,他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及其著作《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的内容,曾作过若干介绍。他同情社会主义,反对资本家剥削工人。

朱执信的哲学思想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倾向。他相信科学,接受了进化论思想,承认人类“是从猴属发达来的”。他反对所谓“精神不灭”的唯心主义论调,认为人的精神“依托物质”。在认识论上,他主张客观世界可知。他说,人的认识“有学而知,有习而得,前者所谓教育,后者所谓经验也”。而“经验”,则是“由事物而生,未有事实,何由有经验”。朱执信的社会历史观也具有一些合理的思想成分。他坚信人类社会历史是不断进化的,封建制度必然进化为资本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也不会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评价

孙中山对于这位忠实亲密战友的牺牲,十分痛惜:“使我党失此长城”,他一再称赞朱执信是“最好的同志”、“为中国有数之人才”。

陈独秀以挽联的形式高度评价了朱执信的人生价值:“失一执信,得一广东,得不偿失;生为人敬,死为人思,死犹如生。”

个人作品

朱执信生平著述甚多,以蛰伸、县解、去非、前进等笔名撰写大量政论文章,载诸国外者有仰光、雪梨、新加坡各埠报刊,中国则见之于《民报》、《民国杂志》、《上海晨报》、《星期评论》、《闽星杂志》、《建设》杂志。遗著编有《朱执信集》。

相关纪念

朱执信墓,在先烈东路驷马岗,墓园共4000多平方米,绕以崇垣,台阶层叠,丰碑高耸,树木葱宠。碑文、墓表分别由孙中山、汪精卫题书。1936年秋,遗骸迁往执信中学校内,原墓则为衣冠家。执信中学内之墓园,占地500多平方米,墓包呈馒头形,高3米多,周长10余米。1963年3月,公布两处墓址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朱执信(1885一1920),名大符。原籍浙江萧山,生于广东番禹。中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1904年留学日本,攻读法政,次年加入同盟会。为《民报》撰文,揭露清政府立宪骗局,力主以革命求共和,反对改良主义。1906年回广州,曾先后参加1910年新军起义、1911年“三·二九”起义和讨袁、护法等武斗争。五四运动后,参加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思想激进。1920年赴虎门策动该地驻军讨伐盘据广东的军阀莫荣新,于同年9月21日被反动军阀刺死于虎门。遗体于1921年1月16日葬于广州先烈东路驷马岗。

孙中山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