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杨应彬简介

杨应彬简介

淘名人 2019-04-26 15:11 热度:

杨应彬

杨应彬,男,笔名杨石,1921年10月生,广东省大埔县百侯镇人,中国共产党党员,作家,革命家。杨石(杨应彬)与欧阳山、杜埃、吴有恒被誉为广东“四大才子”。中央军校第四分校第十七期步科毕业。大埔百侯中学、广西南宁国民基础教育研究院肆业,军委会战平团学员总队、陆军大学参谋班特五期毕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广州市军管副秘书长,参加华南分局党校筹备和组教工作。后任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办公厅主任,中共广东省委副秘书长、省委常委兼秘书长,广东省第五、六届政协副主席、党组书记、广东黄埔军校同学会名誉会长、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广东分会理事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广东中华诗词学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及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是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代表,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著有《小先生的游记》《岭南春》《春草集》《东糊诗草》《东山浅唱》《碎砖集》等,著作收入《金华集》。2015年7月13日14时52分,杨应彬同志因病在广州逝世,享年94岁。

基本资料

中文名:杨应彬

别名:杨石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广东大埔

出生日期:1921年10月

逝世日期:2015年7月13日

职业:作家

毕业院校:陆军大学

代表作品:《小先生的游记》《岭南春》《碎砖集》《东湖诗草》等

人物生平

1935年秋,在上海参加“左翼教联”和山海工学团,任儿重部负责人,193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年不满15岁,被党组织安排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的中共特别支部工作,潜伏十年。

抗日战争前,在上海从事抗日救亡运动,抗战后奉党组织派遣进国民党张发奎部从事战地宣传、军事、统战及中共地下工作,关键时刻截取了蒋介石给张发奎的密令,通过组织电告周恩来、叶剑英,挫败了蒋介石企图制造第二次“皖南事件”的阴谋,挽救了抗日东江纵队2500多名骨干精英,为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

1944年,毕业于陆军大学参谋班。

解放战争期间,任中共粤桂边区党委军事特派员,粤桂边纵队参谋长。

1947年,奉命转移香港,后任中共粤桂边纵队参谋长。

1949年后,历任广州军事管制委员会副秘书长、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主任,中共广东省委副秘书长、省委常委秘书长,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党组书记。

曾任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代表,全国第七届、八届政协委员,广东省第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事迹

1937年,中国进入全面抗日战争阶段,时任淞沪战场右翼军总指挥兼第八集团总司令张发奎邀请郭沫若帮助成立“战地服务队”,很快聚集了三十多名作家、音乐家、戏剧家等骨干成员,其中十位是共产党员身份。1937年10月,根据周恩来的指示,这10位党员在战地服务队内部成立“中共特别支部”,由左洪涛担任书记,当时刚年满16周岁的杨应彬是年龄最小的一名成员。

1938年底,张发奎调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战地服务队被解散了,特支成员被分散在张部各级要职上,左洪涛等在长官部任秘书;杨应彬与其他六名成员被分在长官部警卫营。

1940年,左洪涛对杨应彬说道:“从长远地看我们要设法打进国民党的核心部门。”于是在1940年5月份,经左洪涛的推荐,由张发奎本人保送杨应彬去贵州独山军校第四分校17期。

入校半年,杨应彬通过不懈努力,在升学时的技术测试中竟然在23总队一千多人中名列第一,他还经常搞些文娱活动,与同学们相处融洽。

194

展开阅读全文 ∨

革命夫妻

1938年,杨应彬认识了同在中共南方局领导下的战地服务队工作的江苏省海门县灵甸镇人郑黎亚。潜伏敌营十年期间,杨应彬和郑黎亚结下深厚的战斗情谊。根据他俩约定,直到日本正式签字投降的次日,两人才在报上刊登订婚启事。

建国初期,杨应彬在叶剑英领导下的广州军管会任副秘书长,后历任省政府办公厅主任,省委副秘书长、秘书长,省委常委,省政协副主席、党组书记;郑黎亚任广州市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后,杨应彬和郑黎亚仍十分关心国家与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关心贫困山区老百姓的生活和下一代的成长,多次向贫困山区进行捐助,累计捐款10多万元。

晚年,杨应彬、郑黎亚夫妇合作出版了《金华集》《东廓吟鞭》等著作。其中,《金华集》记录了杨应彬入党后从事革命斗争60年的峥嵘岁月,文集中《六十年的战斗历程》一文,由杨应彬口述、郑黎亚记录而成。《东廓吟鞭》由郑黎亚在年届八十之时,用毛笔一笔一划抄录杨应彬的主要诗词作品编录而

展开阅读全文 ∨

主要作品

1935年开始发表作品。196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小先生的游记》,散文集《岭南春》,论文集《碎砖集》,诗词集《东湖诗草》《东山浅唱》《东廓吟鞭》《金华集》(与郑黎亚合作)、《杨应彬作品选萃》《杨应彬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