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胡桢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汪胡桢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省嘉兴市
出生日期:1897年7月12日
逝世日期:1989年10月13日
职业:水利科学家,院士
毕业院校:河海大学,康奈尔大学
主要成就:主持佛子岭水库大坝、三门峡水库
代表作品:《水工隧洞的设计理论和计算》、《地下洞室的结构计算》
所任院长:北京水利水电学院
人物生平
汪胡桢1897年7月12日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府(嘉兴市)。
15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生活的艰辛使少年的汪胡桢养成了勤劳简朴的习惯。他刻苦学习,1915年中学毕业后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上了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成为中国近代水利科学家李仪祉先生的学生。在李先生的教育和影响下,他懂得了“什么是水利”。汪胡桢从上水利第一课开始,就爱上了这个行业,并立志改造自然,征服江河,振兴中华。
1920年,汪胡桢赴美入康奈尔大学研习水力发电工程,成为中国最早出国学习这门工程的人。1923年,获土木工程硕士学位,并在乔治亚州亚特兰大市铁路电力公司实习,曾参加摩尔根瀑布(MorganFalls)水电站、骚吐斯水电站(Saw-toothWaterpowerPlant)的设计和施工,使其学业更为坚实。为了解欧美水道情况,他到过美国不少地方,回国时又去了英国、法国、瑞士、比利时、荷兰、德国等国家,参观了许多水电站。这次环球旅行,
水利技术
第一座钢筋混凝土连拱坝
50年代初,钢筋混凝土连拱坝刚问世不久,仅美国及阿尔及利亚各有一个成功的例子。然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刚诞生不久的大地上,却矗立起一座由中国工程师自己设计施工的第一座钢筋混凝土连拱坝——佛子岭水库大坝。这不仅在当时被国内水工界视为奇迹,这座水库的设计和施工,就是汪胡桢主持的。
治淮方略
1950年,汪胡桢担任治淮委员会委员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参与制定“治淮方略”。他和钱正英在曾山同志的率领下,专程去北京向周恩来总理汇报,得到总理的积极支持。治理淮河是汪胡桢为之奋斗了半生而没有完成的愿望,如今这个愿望得以实现,他心情十分激动。当“方略”一获批准,汪胡桢就率领工程大军前往大别山区,筹建“方略”中主要工程措施之一的佛子岭水库。该水库位于准河上游淠河上,规模宏大,技术复杂,加之新中国成立不久,抗美援朝正在进行,建材不足,技术人员缺乏,施工机械更缺,连振捣器都没有,且大别山区交通不便,运输
水利教育
汪胡桢本人不仅在水利建设中做出了重大贡献,还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水利建设人才。早在1935年,在他建议下,利用工赈,以他为主考,录取了严恺、张书农、王鹤亭、伍正诚、粟宗嵩、徐怀云、薛履坦等分赴英、美、德、法、荷留学,现在他们都已成为中国卓越的水利专家。在修建佛子岭水库时,人才奇缺,他带领一批知识分子边干边学。汪胡桢把从国外带回的书送到图书馆,成为大家争相借阅的书;他亲自讲授“坝工设计通则”、“佛子岭连拱坝的初步设计”等课程,人们把工地称为“佛子岭大学”,并亲切地称他为校长。这个大学培养了一代新人,如曹楚生、曹宏勋、朱起凤等现均已成为技术骨干,在水利建设中做出了重要贡献。1960年,汪胡桢任北京水利水电学院院长。理论联系实际是他一贯的教育之道,他除编讲义亲自授课外,还关心实验室的建设和学生的生产实践。1965年,年已67岁的汪胡桢,亲自带领师生,去黄河中游碛口实地勘测设计,住窑洞、吃粗粮,完成了
学术探索
《地下洞室的结构设计》
在水利水电、铁道、煤炭系统等工程建设中,地下洞室的力学分析是最繁琐的工作,不仅费时,且易出错,是设计人员最感头痛的事,为此,汪胡桢撰写了《地下洞室的结构设计》一书。该书以地下洞室中最常用的圈门式结构为准,推导出力学分析中全部所需公式、载常数的一般算式,并用电子计算机算出上述常数的数值,列成计算表,供查用,大大加快了计算速度,提高了设计质量。此外,还撰写出版了《水工隧洞的设计理论和计算》;主编和编写了700余万字的《现代工程数学手册》。这是目前国内少有的大型工具书之一,它侧重于数学理论与方法在工程和科学中的应用,因此,它是工程技术人员和其他科学工作者所迫切需要的工具书之一,在工程科学技术人员和数学工作者之间也起到一定的桥梁作用。汪胡桢编著这些书时,已年逾八旬,身患糖尿病、腿部神经炎、白内障,走路艰难,左眼失明,右眼只有0.1的视力,看书、写字必须用高倍放大镜,每天伏案工作
个人简历
1897年7月12日生于浙江省嘉兴县。
1917年毕业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
1920—1923年在美国纽约康奈尔大学学习水力发电,获土木工程硕士学位。
1923—1924年在美国乔治亚州亚特兰大市铁路电力公司实习。
1924—1926年在南京河海工科大学任教。
1927年任太湖流域水利工程处副总工程师。
1929年任浙江省水利局副总工程师。
1929—1931年任导淮委员会工务处设计组主任工程师、第十二区工赈局局长兼皖淮主任工程师。
1931—1949年1931年起历任中国水利工程学会第二至第十届董事会董事、第七届副会长兼出版委员会主任。1936年任中国工程师学会理事。
1934年任整理运河讨论会总工程师。
1935—1937年任中国经济委员会水利处设计科长。
1938—1945年先后在中国科学社、厚生出版社译书、编书。
1946年任善后救济总署苏宁分署赈务组副组长,水利委员会派驻联合国救济总署办事处顾问。
1946
主要论著
1、汪胡桢,周文德,李藕庄等.中国工程师手册.上海:厚生出版社,1944.
2、汪胡桢.水工隧洞的设计理论和计算.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77.
3、汪胡桢.地下洞室的结构计算.北京:电力工业出版社,1982.
4、汪胡桢,罗汝梅,杨真荣等.现代工程数学手册.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5.
5、汪胡桢.重力坝的主应力网.北京:《水利学报》,1981(6):61—66.
6、汪胡桢.长江三峡节水船闸的初步探讨,北京:《水利学报》,1983(7):4753.
7、汪胡桢.怎样实施长江三峡水库经济开发性移民政策.武汉:《人民长江》,1987(5):24.
职位变迁
1923年毕业于美国康乃尔大学,获土木工程硕士学位。
汪胡桢历任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中央大学、浙江大学教授。
汪胡桢是中国水利工程会第二至第十届董事会董事、第七届副会长。
汪胡桢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水利部副部长。
1960年至1978年任北京水利水电学院院长,以后任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名誉院长。
1979年任水利部顾问。
汪胡桢是第一、二、三、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委,第六届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