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毅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熊毅
国籍:中国
出生地:日本东京
出生日期:1910年3月10日
逝世日期:1985年1月24日
职业:土壤学家
毕业院校:美国威斯康星大学
主要成就:土壤物理化学 土壤矿物学 盐渍土改良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人物生平
1910年(清朝宣统二年)4月13日出生于日本东京,父亲熊继成是早年留学日本的农学家,1911年回国,曾任贵州农业学校校长,农场场长,贵州省垦植局长、蚕桑局长,贵州省农会会长等职。熊毅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养成用功读书的习惯,萌发了科学救国的思想。在中学时,对数学和物理很感兴趣,曾想学工。
1925年(民国十四年),毕业于贵州省立第一中学,因其父亲病故,年仅15岁的熊毅来到北平当时著名书画家姚茫父(又名姚华)舅舅家。在舅父的鼓励下,他考进北平大学农学院预科,两年后进入本科,在土壤学刘和的教导及其影响下,对土壤学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他选择了农业化学系。
1932年(民国二十一年),北京大学农学院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被推荐到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工作。
1945-1947年,熊毅担任了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主任,除继续进行研究工作外,还撰写了《土壤工作十五年》(1946),全面概述了中国土壤科学研
主要成就
熊毅毕生致力于土壤科学事业,是中国土壤胶体化学和土壤矿物学的奠基人,土壤发生和土壤资源研究、水稻土和土壤肥力研究、土壤生态和环境科学研究的开拓者。20世纪50年代起,带领百余名科技人员在黄淮海平原开展了土壤旱、涝、盐、碱及风沙等自然灾害的科学研究和农业综合治理工作,在封丘县开创了以“井灌井排”为核心、水利工程和农业生物措施相结合的盐碱地综合防治技术,为提高黄淮海平原的粮食生产能力作出了重大贡献。治理黄淮海平原盐碱地,使每年粮食增产上百亿斤。
通过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的土壤调查,熊毅用发生学的观点系统地研究了华北平原土壤形成条件、过程、特性和分类,改变了过去统称“冲积土”的命名,对各种层状沉积物发育的土壤类型,特别是褐土、浅色草甸土(潮土)和盐碱土的形成过程、发展阶段、分布规律及其特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揭示了第四纪河流沉积规律,层状沉积物结构、类型及其对土壤水肥特性、水盐运动和农业生产的影响;开创
社会任职
1932-1947年,在原中央地质调查所土壤室工作,历任调查员、技士、研究室主任等职。
1951-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地质调查所研究员。
1953-1956年,任中国科学院土壤研究所研究员。
1956-1959年,任中国科学院土壤队研究员、队长。
1959-1961年,任中国科学院土壤及水土保持研究所研究员、所长。
1962-1983年,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
1979年,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院长。
1983年,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名誉所长。曾任中国土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态学会副理事长、《土壤学报》和《土壤》主编。
人物评价
熊毅院士为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中国土壤科学人才的培养和研究所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是党的优秀儿女、是先进科技工作者的代表、是“科学、吃苦、奉献、合作”的黄淮海精神的永久丰碑。(南京土壤所党委书记林先贵评)
熊毅院士是封丘人民的恩人和朋友,他为封丘农业综合开发事业做出的巨大功绩,封丘人民将永久铭记在心。(中共封丘县委书记薛国文评)
熊毅院士身上凝聚的科学与创新、服务国家与人民的精神,以封丘与华北平原为着力点,继续为国家的农业生产、粮食安全作贡献。(南京土壤所所长沈仁芳评)
熊毅院士为黄淮海平原农业丰收奉献了毕生精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中国科技工作者学习的光辉榜样。熊毅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不畏艰苦努力奋斗的精神,厚积薄发、去伪存真、严谨治学的精神。(河南省委农村领导小组副组长何东成评)
熊毅院士这种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连同他深入学科前沿、重视新学科研究的探索精神,以及
后世纪念
铜像
2011年9月29日,封丘县委县政府在封丘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科院封丘农业生态实验站)隆重举办了熊毅院士铜像落成仪式。
纪念大会
2010年6月25日上午,南京土壤所隆重举行“熊毅院士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