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锠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郑国锠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苏常熟
出生日期:1914年3月30日
逝世日期:2012年10月12日
职业:植物细胞学家
毕业院校: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威斯康星大学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中国细胞生物学奠基人之一
代表作品:《细胞生物学进展》、《植物细胞融合与细胞工程》
人物生平
1914年(中华民国三年)3月30日,郑国锠出生在江苏常熟县东张南街一个家境贫寒的农民家庭,高中师范科毕业后成为一名小学教员。郑国锠在家乡读完小学,进入太仓中学,克服家境困难,读完初中。由于成绩优异,被保送到太仓中学师范科就读。
1934年(中华民国二十三年)太仓中学师范科毕业,考入江苏医政学院卫生教育科,一年后毕业,任常熟县教育局卫生教育指导员。
1937年(中华民国二十六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郑国锠开始流亡长沙,郑国锠抱着“科学救国”的信念,坚持自学。
1938年(中华民国二十七年)夏,郑国锠考取了迁往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师范学院博物系。
1943年(中华民国三十二年),毕业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博物系,获学士学位后留校任助教。
1944年(中华民国三十三年)考取重庆国立中央大学研究生。
1947年(中华民国三十六年)夏研究生毕业,郑国锠的研究生毕业论文为《摇蚊唾液腺染色体的来源、结构及其与核仁关系的综合
主要成就
在科学研究方面,郑国锠长期从事植物细胞融合和细胞工程的研究。在早期郑国锠发表的有关植物体细胞染色体减数的论文提出的体细胞同源染色体在前期分离,后期形成双纺锤体,最后形成为四个单倍体,是国际细胞学公认为体细胞内出现的染色体减数机理之一。
在细胞融合方面,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郑国锠在植物细胞融合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绩,国际上与之相关领域的研究论文及成果有近一半是由他们的研究团队做出的,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认可。郑国锠于1998年发表在Protoplasma杂志上题为“百合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前期I纤维素酶的细胞化学定位及其与次生胞间连丝形成的关系”一文,解答了国际上几十年来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
研究了细胞融合的起因、机理及其生物学意义;近年来又进行了胞间连丝和胞质通道生物发生的过程及其功能,细胞骨架和核骨架与细胞融合运动的关系的研究。首先肯定花粉母细胞间染色质穿壁运动是自发的正常生理现象,发现核液运动和收
社会任职
1980年,当选为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副理事长,还曾任甘肃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历任兰州大学生物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名誉系主任,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学术委员兼研究员,杭州大学生物系客座教授,中国细胞生物学奠基人,科学院资深院士。曾任国务院第一届学位委员会学科组成员,中国细胞生物学会副理事长、细胞生物学教学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植物学会常务理事、植物细胞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生物学卷委员,《细胞学》副主编,国家教委高校理科生物学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细胞生物学编审组组长。《植物学报》、《实验生物学报》、《西北植物学报》、《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编委,《细胞生物学进展》主编,第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甘肃省科协副主席。
亲属成员
父亲郑国熙从事农业劳动,母亲董宝瑜为家庭妇女。
人物评价
郑国锠是兰州大学坚守精神的最杰出代表,这个坚守有对学校的坚守、对事业的坚守,甘于坐冷板凳,甘于默默无闻,甘于把毕生精力奉献于基础学科。学习先生的精神风范最突出的是学习他的坚守精神和这种精神背后所蕴含的理想追求和人格境界。(兰州大学校党委书记王寒松评)
郑国锠院士生活上勤俭朴素、为人师表,教学中兢兢业业、鞠躬尽瘁,科研上勇于创新、执着探索,是“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兰大精神最真实的诠释。要以郑国锠院士为榜样,专心科研,淡泊名利,严谨治学,惜才爱学。(兰州大学评)
郑国锠院士为生命科学界、为兰州大学留下来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这个财富将会一直照耀着我们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鼓励着我们去追求真理,鼓励着我们去开拓创新。我们应该学习郑国锠先生的人文风范和高尚的师德,把郑国锠院士的精神落实在行动中,体现在行动上。(兰州大学副校长安黎哲评)
郑先生却从未有过“孔雀东南飞”的想法,依然专心学术,依然无私的把自己所
后世纪念
2014年3月30日,郑国锠院士诞辰100周年之际,在兰州大学举行了“细胞活动与逆境适应”学术研讨会暨郑国锠院士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