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衣凌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傅衣凌
别名:笔名休休生
国籍:中国
出生地:福建福州
出生日期:1911
逝世日期:1988年5月14日
职业:中国历史学家
代表作品:《福建佃农经济史丛考》
人物信息
傅衣凌(1911年—1988年),中国历史学家,他以探究中国封建社会长期迟滞问题为核心,集中研究明清社会经济史,发展了社会史和经济史相结合的治学风格,建立了从研究新、旧两种因素的矛盾变化来把握社会经济的实质和把社会经济构成和阶级构成、阶级斗争联系起来考察的基本构架,提出中国封建社会弹性论、乡族论、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论等比较系统的见解。1988年5月14日,逝世于厦门。
生平简介
背景
傅衣凌,中国历史学家,明清经济史专家。原名家麟,笔名休休生,1911年5月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5岁入私塾发蒙。1924年进私立左海中学读初中,次年转入省立第一中学。初中毕业后,曾进马江海军艺术学校,旋退学。1927年进福州第一高级中学,开始接触新文艺,与同学邓拓等组织“野草社”,油印出版《野草》刊物,并开始在正式出版物上发表文章。
步入史坛
1929年入私立福建学院经济系。由于对历史学产生兴趣,1930年转入厦门大学历史系,与同学陈啸江等组织历史学会,负责编辑出版《史学专刊》。并代理《厦门民国日报》副刊编辑,适逢“9·18”事变,积极发表宣传抗日文章。1933年在《现代史学》发表《秦汉的家族》等文章,开始步入史坛。大学毕业后,曾在福州市中学短期任教。1935年到日本,进法政大学研究院,师从松本润一郎学习社会学。拟研究日本史,因中日关系恶化,提前回国未果。1937年夏回国,在福建省
主要成就
明清经济史
傅衣凌学识渊博,主要学术贡献在中国社会经济史领域,尤其是明清经济史。他在研究工作中把社会史和经济史相结合,吸取传统学术和西方社会学、经济学、民俗学的长处,注重民间记录的搜集,以民间文献证史,首先利用前人很少注意过的契约文书、族谱、地方志来研究经济史,既扩大了史料来源,而且能发前人所未发,对明清经济史研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形成他治史的特有方法和独特风格。
中国封建经济发展规律
傅衣凌1944年出版的《福建佃农经济史丛考》,体现区域研究和以民间文献等证史的鲜明特色,是中国社会经济史开拓时期的力作之一。他对中国商人和商业资本的研究,尤其是对徽州、洞庭、陕西、福建海商等地区性商业集团的细致研究,对揭示中国封建经济发展规律作出了重要贡献。
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研究
傅衣凌在1947年写成的《清代中叶川陕湖三省边区的手工业生产形态》一文,在中国首次提出手工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问题。他是解放后中国最早从事
学术特色
突破传统或政治的成见
傅衣凌敢于突破传统或政治的成见,提出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独特的见解。他在明清社会经济史领域的学术观点,人们所知较多,有的已成为权威性的结论。此外,他在中国史研究上的学术兴趣非常广泛,在他的文稿中,有关于原始社会的论述,有奴隶制的分析,封建社会史是他着力所在,从秦汉到明清,多有论述。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如辽、金、元,他都有所探求。甚至近代史和民国史,他亦涉足其间,撰有专论。他侧重于社会经济,但对上层建筑,诸如政治制度、阶级斗争、历史人物、思想、民俗等等,亦作过许多探讨。其中不少意见,发人所未发,至今仍令人深省,饶有价值。
注重于民间记录的搜集
上世纪30年代,刚刚步入史坛的青年傅衣凌,就经历了中国社会史论战和农村性质论战的洗礼,他有鉴于歪曲中国历史的种种谬说,立志写作中国农民论、中国农村经济史。他以初步学习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的体会,吸收传统学术和日本史学、西方社会学、经济学、
主要著作
有《福建佃农经济史丛考》(1944年)、《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1956年)、《明代江南市民经济初探》(1957年)、《明清农村社会经济》(1961年)、《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1982年)、《明清福建社会与乡村经济》(与杨国桢共同主编,1987年)、《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7册(主编,1988年)。遗着尚有《明清社会经济变迁论》、《明清封建土地所有制论纲》、《傅衣凌治史50年文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