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戎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西戎
别名:席诚正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山西蒲县
出生日期:1922年12月1日
逝世日期:2001年
职业:作家,文学家
毕业院校:延安鲁艺和部队艺术学校
代表作品:《吕梁英雄传》
人物生平
作家西戎原名席诚正,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的故乡山西省蒲县西坡村有三四个青年离家寻找出路,唯有席诚正一人投身中国共产党。席诚正的“席”,与西坡村的“西”谐音,所以席诚正以西戎为笔名。西戎十分关心家乡的文化建设,于1989年秋季专程回蒲县举办创作讲座,以提高家乡文学爱好者的创作水平。他还经常借本县东岳庙会期间回家乡,为庙会题联、作诗、书法,以繁荣蒲县文化。
西戎1935年于蒲县高等小学毕业后,考入临汾省立第六中学,因家中变故辍学放羊。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参加了丁玲领导的西北战地服务团。1938年4月参加蒲县牺盟会工作团,从事抗日宣传活动。随后转入新军决死二纵队所属吕梁剧社,以文艺演出活动宣传抗日。1940年5月加人中国共产党,12月随剧社赴延安,在鲁艺附设的部队艺术干部训练班和部队艺术学校学习。1942年派到八路军一二O师剧社编辑股任干事,开始文艺创作,写出第一篇小说《我掉了队后》。1942年
主要作品
作为“山西派”的一位重要成员,西戎既十分看重文学的教育作用,也“深知文艺作品离开了生活的真实,也就没有了它真正的艺术生命”。因此,他基本上是从自己亲身经历的生活中发现有积极意义的题材,提炼出富有现实针对性的主题思想。在过去的年代里,他没有对“左”的一套做过激的赞颂和对“阶级斗争”做放大式的渲染。他的作品重点在于表现由私有制向集体所有制过渡中,农民与基层干部在思想观念、意识作风和道德风尚方面发生的变化和旧思想、旧习惯的克服过程。
在以农村干部为主角的作品中,西戎更多关注的是思想作风问题。主观、粗暴、自负;不善启发群众,单凭行政命令的生硬做法;狭隘的本位主义;循私情不讲原则……分别在《冬日的夜晚》《盖马棚》《老好干部》等小说中成了嘲弄和批评的对象。《行医事件》则更是透过官僚主义现象,对极左观念在看待家庭成份和中医偏方问题上的危害进行了抨击。《丰产记》展示了某农业社干部们在种“金皇后”玉米过程中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