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徐中舒简介

徐中舒简介

淘名人 2019-03-06 23:29 热度:

徐中舒

徐中舒,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192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国学门,师从王国维、梁启超等著名学者。在此期间,他受到王国维先生的影响,树立了“新史学”的观念。以后更在实际的研究过程中,将古文字学与民族学、社会学、古典文献学和历史学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把王国维开创的“二重证据法”发展成为“多重证据法”。徐先生先后在复旦大学、暨南大学、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北京大学任教授、研究员。应中英庚款与四川大学的协聘,来到四川大学历史系,除短期在武汉大学、华西协合大学、燕京大学、中央大学兼课外,终身执教于此。

基本资料

中文名:徐中舒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安徽怀宁(今安庆市)

出生日期:1898年10月15日

逝世日期:1991年1月9日

职业:中国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

毕业院校:安庆第一师范学校

主要成就:《立达》上发表《古诗十九首考》 《中国大百科全书》编委员会委员

代表作品:《殷周文化之蠡测》《甲骨文字典》《木兰歌再考》《东方杂志》

个人履历

徐中舒(1898~1991),中国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初名道威。安徽怀宁(今安庆市)人。

1991年1月9日徐中舒逝世,享年92岁。

人物生平

1898年10月15日出生。1914年先生考入安庆第一师范学校。在该校他接触到桐城派古文,学习兴趣很浓。1916年毕业,在该校附小任教。

1918年后又曾在武昌高等师范及南京河海工程学校读书。

1921年经人介绍,到桐城方家任家庭教师。1922年又到上海李家任教,均讲授《左传》。

1925年考入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等著名学者。一年后从清华毕业回到安庆,在合肥六中任教半年,旋又受聘于上海立达学园。其间,曾在《立达》第一期上发表了《古诗十九首考》,引起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刘大白的注意。1928年任复旦大学和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所撰《古诗十九首考》一文受陈寅恪赏识。

1930年经其推荐,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任编辑员,两年后升为研究员。在历史语言研究所八年,发表一系列学术论著,受到学术界的重视。30年代初期参加整理清代内阁大库所藏明清档案,颇著成绩;同时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兼课,讲授“殷

展开阅读全文 ∨

学术贡献

先秦史是徐先生的主攻方向,撰文达四五十篇之多。早年的重要论著有著名的《耒耜考》,该文将出土古文字材料与古代典籍及实物相互对照,作了周密的考证,阐明了古农具耒和耜的形制及其功用。关于耒和耜,虽两千年来有不少学者作过研究,但他们大多仅仅根据文献典籍来考察,故而始终众说纷纭,似是而非。该文的发表,一举廓清了这学术上的迷雾。文章首先从考释甲骨文的“藉”字入手,此字字形奇诡,不易认识。以前罗振玉先生曾释为“扫”字,但验之卜辞,字形与辞例均不相合。先生该文联系与此字形相近的金文,探索其发展变化的踪迹,发现甲骨文“藉”字是“象人侧立推耒,举足刺地之形”。此字既明,“耒”字之形以及由耒字省变的“力”字、从力的“男”、“协”、“加”等字的字形均随之而明。一些有关字的本义与引申义也可从而钩稽出来。如金文中的“丽”字,从两耒,古时两耒并耕为耦耕,故而“丽”有匹偶之意,引申之,夫妇二人称为伉丽。这一系列与耒字相关的

展开阅读全文 ∨

治学方法

徐先生在长期的学术研究中,在继承前人治学方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较有特色的科学的治学方法。“古史二重证”的继承和发展自王国维先生提出“古史二重证”的研究方法以来,传统的史学研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徐先生在古史研究中充分继承并发展了这种方法,他发表的百数十篇论文,都无一不是运用这种方法的良好范例。如上文提到的《耒耜考》、《殷人服象及象之南迁》等文,都是将出土古文字材料与古代典籍充分结合来进行古史研究,其结果不仅使古史研究取得突破,而且在古文字研究上也大有创获。由于时代的局限,王国维先生的“古史二重证”依据的地下材料主要只是出土的古文字资料,而徐先生除古文字材料而外,还充分吸取了考古学成果。他早年撰写的《再论小屯与仰韶》,根据当时的考古发掘材料,参以文献记载,探讨了仰韶文化的性质及分布地域。建国以来,考古工作有了很大发展,徐先生充分吸取最新考古学成果,于1979年写成《夏史初曙》,放

展开阅读全文 ∨

思想体系

徐中舒在直接或间接地继承和借鉴了胡远浚、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李济、顾颉刚等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学术探索与实践,不断加以融通和创新,形成了自己独到完善的学术思想体系,并对当代学术界产生了颇多积极的影响。

无征不信、科学批判的思想

乾嘉学派治学讲求实事求是,论学立说,注重佐证,反对穿凿附会。徐不仅重视史料之收集,而且还善于借鉴乾嘉学派科学批判的方法,对各种真伪史料进行科学的爬梳整理和条分缕析,故所作结论多以坚实可靠的史料作为支持,从而做到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他非常赞赏清代乾嘉学派学者在这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指出他们“对于澄清汉、唐以来的伪先秦史谬误作了大量的工作,不少微观研究颇能揭露历史实际,堪称独步千古。可以说,他们已经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了批判的科学方法”。

古史多重证法

历史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的方面至为广泛。在古史研究的方法上,徐中舒不但继承了王国维首倡的古史二重证据法,并且还在此

展开阅读全文 ∨

社会评价

徐中舒作为一代学术大师,不仅于学术有重大贡献,而且品德高尚。他有强烈的爱国热情,自强不息,诲人不倦,提携后学,诚以待人。其较为突出者,略举以下数事。

“人之有德惠术知者,恒存乎疾”,早年的艰苦生活造就了先生高尚的品格。先生是从艰难困苦中走过来的,深知物力为艰,终身极为节俭,在生活上衣取蔽寒,食取果腹而已。记得我们刚入学时去拜见先生,见先生作为一代知名大学者,竟然居住在总面积不到30平方米的两间旧房里,大家都深为他抱不平,而先生却处之泰然,反而勉励我们说:“‘士志于道’,搞学术研究的人重要的是要在学术上作出贡献,生活上的一切都是小事。你们以后一定要把精力集中在学业上,千万不要在生活琐事上花费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后来学校退还给了先生原来的旧居,先生又把最大的一间会客室拿来作为古文字研究室,作为授课、编写《甲骨文字典》等工作的场所。

徐中舒诲人不倦,为培养后学倾注了大量心血,但却从不收受学生的任何礼物

展开阅读全文 ∨

著作年表

《木兰歌再考》,《东方杂志》(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第22卷14号。

《<木兰歌再考>补编》,《东方杂志》第23卷11号。

《从古书中推测之殷周民族》,《国学论丛》(清华国学研究院出版)第1卷1期。

《古诗十九首考》,《立达》(季刊)第1期。次年又经广州《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周刊》,第6卷65期重载。

《评<中国文学变迁考>》,《一般》(上海出版)第2卷3期。

《五言诗发生时期的讨论》,《东方杂志》第24卷18号。

《王静安先生传》,《东方杂志》第24卷3号。

《静安先生与古文字学》,《文学周报》(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第5卷1、2期合刊。

《追忆王静安先生》,同上。

《王静安先生致死之原因》,同上,署名史达。

《论西周是封建社会——兼论殷代社会性质》,《历史研究》本年第5期。

《先秦史讲义》;在川大历史系授课,本年及1963年均编撰有油印本。

《论尧舜禹掸让与父系家族私有制的发生和发展》,《四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