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喻宜萱简介

喻宜萱简介

淘名人 2019-04-07 20:35 热度:

喻宜萱

喻宜萱(1909年9月6日-2008年1月8日 ),江西萍乡人。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新中国声乐事业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曾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并创建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将民歌《康定情歌》唱红。全国政协第二、三、四、五、六届委员。在20世纪50年代,喻宜萱为建立和完善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的声乐界培养了几代人才,到晚年却仍在为了音乐发展不遗余力的贡献。著有《我与音乐》、《中国歌曲独唱歌曲集》等作品。

基本资料

中文名:喻宜萱

别名:管喻宜萱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福田镇清溪村

出生日期:1909年9月6日

逝世日期:2008年1月8日

职业:女高音歌唱家、音乐教育家

毕业院校:南京艺术学院

信仰:共产主义

主要成就:中央音乐学院原副院长 创建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 唱红《康定情歌》 首届中国声乐“金钟奖”获得者

代表作品:《我与音乐》、《中国歌曲独唱歌曲集》(一、二集)

学生:黎信昌、李双江、吴雁泽、胡静华

人物生平

1909年9月6日,喻宜萱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福田镇清溪村一个书香世家。

1925年,随家在南昌定居后,考入南昌第一女子师范学校。

1927年,从南昌第一女子师范学校肄业,同年深秋又随家迁居上海。

1928年春,考入刘海粟先生任校长的私立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今南京艺术学院)图(画)音(乐)系学习钢琴。

1929年夏,考入了上海国立音乐院,并由钢琴科转为主修声乐,师从俄罗斯戏剧性女高音斯拉维安诺芙及从声乐组主任周淑安先生。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东北三省,喻宜萱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活动中,举办募捐演出,演唱《抗敌歌》、《旗正飘飘》等爱国歌曲。

1933年,作为上海国立音乐院3名首届毕业生之一,喻宜萱成功举行毕业音乐会。毕业后在南京国立中央大学音乐系任教。

1934年春,任南京国立中央大学音乐系助教。

1935年,喻宜萱赴美国康乃尔大学研究生院主修音乐及教育方面的研究生课程,师从意大利美声学派的男中音

展开阅读全文 ∨

个人生活

家庭

喻宜萱祖父喻兆藩是前清翰林,父亲喻相平是清朝末届举人,在新思潮的影响下,只身东渡日本就读于早稻田大学,几位姑姑都是能赋诗、作画、书法。因此喻宜萱从小受到熏陶,幼年时学习《三字经》、《百家姓》,进入私塾后又跟着先生读四书五经,后家里把喻宜萱送到萍乡县立小学高小毕业,由于天赋嗓音宏亮,从小学到中学音乐课一直很出色。

在喻家三姊妹中,喻宜萱排行第二。喻宜萱的丈夫姓管,所以又称她为管喻宜萱。

丈夫管泽良曾任国务院参事,湖北省立农学院(现华中农业大学)院长。长子管维拉,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装备部副部长;次子管维立,曾任北京工业大学管理系系主任、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国资委前身)企业司司长。

学生

1950年以来,喻宜萱陆续培养出聂中明、黎信昌、张凤宜、李双江、文征平、吴雁泽、胡静华、周美玉、刘育芳、李兴伦、汪明洁等歌唱家和教学骨干。

主要作品

喻宜萱出版的专著有自传《我与音乐》、《中国歌曲独唱歌曲集》(一、二集)、《声乐教学选曲》(一、二集)、《西洋歌剧咏叹调选曲》(五本)、《俄罗斯歌曲选》、《法国艺术歌曲》(与人合编)和《声乐教材·中国歌曲》(六本)等,主编《声乐表演艺术文选》。

1961年,喻宜萱担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她把全部时间和精力用在专业教学方面,一是努力学习新的篇目以充实教学内容,学唱《翻身道情》、《纺绵花》、《新疆好》等当年解放区比较流行的创作歌曲和民歌,二是努力吸取民族、民间声乐艺术的营养。喻宜萱注重抓教材建设,先后组织完成了《中国独唱歌曲集》、《中国声乐教学曲选》、《外国歌曲选》等十余部声乐教材。

  

所获荣誉

曾获国务院颁发的首批全国有突出贡献的知识分子奖励。

2002年5月,在中国文联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共同主办的首届国家级音乐艺术综合奖大会上,喻宜萱获得第一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

人物评价

喻宜萱是中国当代老一辈声乐艺术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她长期从事声乐教学,致力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教学体系。她的演唱具有热情奔放而又朴素严谨的风格,声音圆润洪亮,色彩浓郁。喻宜萱注重恰切表现不同作品的艺术风格,演唱曲目中外兼蓄,尤其是现代创作歌曲和民间歌曲。同时重视学生的声乐基本功的训练和审美能力的提高,注意培育学生正确而丰富的音乐旨趣。(综合中央音乐学院、《小演奏家》杂志评价)

后世纪念

2009年,中国文联、中国音协、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联合主办了“纪念喻宜萱诞辰100周年”系列活动。

2012年6月7日,《永远的歌声——纪念喻宜萱诞辰100周年》专集正式编辑出版。全书共分为“序言、记忆永恒、乡音亲情、深切怀念、研究与评述、世纪历程、论著文稿”七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