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祖光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马祖光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北京
出生日期:1928年4月11日
逝世日期:2003年7月15日
职业:教师、科学家
毕业院校:哈尔滨工业大学
主要成就:中科院院士
人物生平
1928年4月11日生于北京。马祖光的父亲马克先早年肄业于武昌高等师范学院,曾编著过宋、元、明史。
1932年,4岁的马祖光随父母到济南,父亲在一所中学教书,母亲操持家务。
1937年抗战爆发,马祖光一家来到西安,开始读小学。
1939年,马祖光又随家人从西安到四川。
1943年至1946年在国立六中(现四川省绵阳南山中学)学习。
1946年至1950年在青岛山东大学物理系学习。
1949年10月,马祖光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负责山东大学理学院的团委工作,并作为代表出席了青岛市第一届团代会,被评为优秀团员。
1950年7月,马祖光大学毕业。他是北京人,毕业后本可以回到条件较好的北京,但他却响应国家支援边远地区发展的号召,选择了哈工大。
1952年月10月7日加入中国共产党,是解放后哈工大第一位入党的研究生。
1958年8月至1970年,马祖光创办了哈工大核物理专业,任主任、副教授。
1970年,创办了
人物成就
1958年,根据国家需要,哈工大建了6个新系。当时马祖光负责创建核物理专业,这个专业从无到有,逐渐形成了规模。
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试验成功,他们第一个测到了在哈尔滨地区大气沉降的辐射本底的变化。
1965年,马祖光领导的核物理专业成为当时哈工大录取分数线最高的专业之一。这一年马祖光带领师生们以最快的速度研制了“快中子闪烁晶体”“γ―计数管”“β―计数管”和一些核辐射测量仪器,并参加了全国首届科学仪器展览。核工业部专门派人来哈工大学习制作工艺和技术。马祖光为核物理专业打下了“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好传统。
1971年,马祖光在国家没投一分钱,起步晚、起点低、物质条件差的情况下开始创办中国的第一批激光专业。建专业之初,精通英、俄两门外语的马祖光抽出时间去黑龙江省图书馆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和文献,并翻译出来供同事们使用。
马祖光为了尽快把激光技术推广出去,被人们所认识。在搞理论研究的同时,很快
主要著作
论文
《紫外泵浦Na2(B3∑g)—Na2(x3∑u)的发射光谱》
《Na2中紫外准分子发射》
编著
《激光实验方法》
编译
《原子核理论》
所获荣誉
1960年,马祖光被评为哈工大红旗手。
1982年至1988年,被连续评为校优秀共产员,曾获黑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1984年和1986年两次获黑龙江省特等劳模。
1986年,获中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并获“五一”劳动奖章,
1986年,荣立航天部一等功,被评为航天部预研先进工作者。
1985年9月15日,出席了全国党代会。
1987年10月25日,出席了党的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2004年9月10日,人事部、教育部追授“模范教师”荣誉称号。
人物评价
学习马祖光同志爱党、爱国的坚定信念,勇挑重担,忘我工作;学习他献身国防科技事业的强烈事业心和使命感,勤于探索、务实敬业;学习他淡泊名利、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情操和艰苦奋斗、克己奉公、严于律己的精神。(中共国防科工委党组、中央纪委驻国防科工委纪检组)
马祖光同志热爱祖国,热爱党和社会主义事业,始终坚持党的信念和爱国主义情操,把毕生精力献给了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中共黑龙江省委)
马祖光同志为我国的教育科研事业殚精竭虑,取得了一系列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科研成果,做出了突出贡献。(教育部党组)
马祖光院士创造了多项国际领先的科技成果,并对国防光电子应用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为促进光电子技术的发展也做了系统的开创性的贡献。他教书育人,培养了大批优秀科技人才,推动了我国相关学科领域的建立与发展,为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和教育事业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中科院院长路甬祥)
马祖光院士是我国从事激光研究从基础理论导出现实
人物纪念
纪念书籍
由中宣部新闻局、中组部人才工作局、国防科工委办公厅联合编辑了《马祖光—祖国之光》,汇集了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等中央主要媒体刊登的反映马祖光先进事迹的通讯、评论和马祖光不同时期的照片等,共34万字。
人物传记片
导演雷献禾执导、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摄制的《马祖光的24小时》生动再现了马祖光爱党爱国、献身科学、勤奋敬业的新时期知识分子的光辉形象。电影以24小时重温了马祖光院士德艺双馨的一生,讴歌了马祖光院士克己为公、严于律己的奉献精神,塑造了新时期高级知识分子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