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志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梅志
别名:屠琪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西南昌
出生日期:1914
逝世日期:2004.10.8
职业:作家
祖籍:江苏武进
人物生平
1932年在上海加入左联,从事宣传工作,在左联,梅志结识了胡风,这位有名的评论家令她敬仰。
在胡风的指导下,梅志的文学水平迅速提高,开始尝试写作协助他写作编辑,1934年写成散文《受伤之夜》,这是梅志的处女作,从此她开始以“梅志”为笔名发表作品。
在梅志的文学创作中,胡风发挥了重要影响。他早年曾留学日本,因在日本从事左翼文艺活动被遣返回国。回到上海后,他先后担任左联宣传部长和行政书记,深得鲁迅的信任,在左翼文艺界具有很大的影响。
1933年胡风在朋友家里遇见了为商议营救一位左联盟友而来的梅志。早在见面前,胡风就听说过这位工作认真的小姑娘,对她很有好感,见面后,梅志的美丽和清纯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据他后来对梅志坦白,这次见面后,他就再也无法忘记梅志那穿着浅蓝色旗袍的身影了。后来,胡风和梅志接触的机会渐渐多起来。他发现梅志不仅美丽而且单纯,完全不同于以往接触的那些世故而又精于算计的女子。胡风深深地
个人经历
1932年,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1932年底,与时任“左联”宣传部长的胡风结合。
1934年,用笔名梅志发表了处女作散文《受伤之夜》。
1946年,与胡风一起在上海主办了“希望社”,并负责发行和财务工作,出版了胡风去解放区时留下的书稿《论现实主义的路》。
1953年,梅志全家迁至北京,她被安排在中国作家协会儿童文学组工作。
1955年5月,梅志与胡风同时被捕,从此失去了自由。
1979年1月,梅志和胡风互相搀扶着走出了监狱的高墙。
1980年10月1日,公安部下达了“关于梅志同志‘胡风反革命’问题的平反决定”,正式撤消了1965年11月11日将她定为“胡风反革命分子”的结论和处理决定,“予以平反,恢复名誉,由原单位做好安置和善后工作”,后被安排为中国作协驻会作家。
1980年3月,梅志和胡风回到阔别的北京。创作出回忆文章《四十一年话沧桑》等作品。
1985年6月8日,胡风逝世。梅志以近七十高龄,迎来了创
家庭关系
丈夫: 胡风(1902~1985),男,原名张光人,笔名谷非、高荒、张果等。湖北蕲春人。现代文艺理论家、诗人、文学翻译家。1920年起就读于武昌和南京的中学,其间开始接触“五四”新文学作品。1925年进北京大学预科,一年后改入清华大学英文系。不久辍学,回乡参加革命活动,后一度任职于国民党的宣传、文化部门。
1929年到日本东京,进庆应大学英文科,曾参加日本普罗科学研究所艺术研究会,从事普罗文学活动。1933年因在留日学生中组织抗日文化团体被驱逐出境。回到上海,任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宣传部长、行政书记,与鲁迅常有来往。1934年与梅志结婚。1935年编辑秘密丛刊《木屑文丛》。翌年与人合编《海燕》文学杂志,写了《人民大众向文学要求什么?》,提出了“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的口号,革命文艺队伍内部由此开始了一场关于“两个口号”的论争。这一时期发表大量文艺理论批评文章,结集出版了《文艺笔谈》和《密云期风习
人物评价
胡风的夫人梅志因病医治无效,2004年10月8日在北京去世,终年90岁。她的女儿晓风说,家属尊重老人遗愿,丧事从简,不搞遗体告别和追悼会。
梅志以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和传记作家的身份为我们留下了一大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上世纪30年代,她以我国新生的左翼文艺阵营普通一员的身份走上文艺道路,写了《小面人求仙记》、《小红帽脱险记》、《小青蛙苦斗记》等讲给孩子们的故事。“小面人”原本是为了排遣病中大儿子的寂寞,年轻的母亲给孩子编的故事,在孩子“后来呢,后来呢”的追问下,故事就越编越长,越讲越有趣,不仅孩子听得入迷,连胡风和朋友们也都感到有趣,鼓励她写出来。上个世纪80年代,那些曾引起广泛影响的童话故事结集为《梅志童话诗集》、《梅志童话选集》出版发行。
1914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日梅志生于南昌。她父亲是“穷教书匠”,也做过商会职员。为了买书读,她只好把平时母亲给的零花钱一个铜板一个铜板地节省下来。鲁迅的《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