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辛白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黄辛白
别名:原名黄曰騋
国籍:中国
出生地: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
出生日期:1921年10月
逝世日期:2008年2月29日
职业:教育部原副部长
毕业院校:大同大学
信仰:共产主义
人物简介
黄辛白,教育家。江苏嘉定(今属上海市)人。大同大学肄业。1921年生,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在光华大学附中入党,毕业后按照党组织的安排,放弃报考重庆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的志愿,留上海进入大同大学电机系,并成为另一全校性组织“课余参观团”的负责人之一。
1942年参加新四军。曾任新四军第四师文化教员、苏皖边区第四中学教务主任、华中野战军九纵队政治部,中共华中七地委秘书、宣传科科长、青年团皖北工委学生部部长。
建国后,历任青年团皖北工委学生部部长、华东工委统战部部长,上海交通大学副教务长,高等教育部司长、副部长,1971年后任北京大学革委会副主任、党委副书记,教育部副部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秘书长,国家教委委员,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会长,中国发明协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文革”期间遭受迫害。
黄辛白是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享受部长级医疗待遇)黄辛白同志于2008年2月
人物生平
黄辛白同志,原名黄曰騋,上海市嘉定区人,1921年10月出生。193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领导下,积极从事地下工作。1942年10月因敌人追捕,撤退到新四军四师,任师供给部文化教员。1943年1月至抗日战争胜利,在淮北苏皖边区四中任教务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历任华中野战军九纵队政治部、华中七地委秘书,地委宣传科科长,江淮区党委联络科副科长等职。1949年2月后担任华东大学皖北分校教务主任、校委委员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共青团皖北工委学生部部长、华东工委统战部部长。1952年10月调上海交通大学任副教务长。1953年11月起,先后担任高等教育部、教育部副司长、司长。1965年7月任高等教育部副部长。“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到不公正待遇。1971年12月重新走上领导岗位,担任北京大学革委会副主任、党委副书记。1979年4月重新担任教育部副部长。1981年5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秘书长并担任
逝世
2008年3月11日上午10时,春光乍暖又寒,哀乐低回。千人齐聚在庄严肃穆的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眼含热泪送别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教育部原副部长黄辛白同志。
黄辛白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8年2月2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黄辛白病重期间和逝世后,胡锦涛、江泽民、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习近平、李克强、王刚、王兆国、王岐山、刘延东、李源潮、吴仪、汪洋、俞正声、曾培炎、薄熙来、李鹏、乔石、朱镕基、李瑞环、宋平、尉健行、李岚清、罗干、李铁映、司马义·艾买提、何鲁丽、丁石孙、许嘉璐、顾秀莲、路甬祥、韩启德、唐家璇、华建敏、陈至立、肖扬、贾春旺、王忠禹、阿沛·阿旺晋美、李贵鲜、罗豪才、张克辉、徐匡迪和张劲夫、黄华、谷牧、田纪云、钱其琛、王汉斌、张震、倪志福、雷洁琼、布赫、彭佩云、钱学森、杨汝岱、任建新、孙孚凌、胡启立、王文元等以不同方式表示慰问和哀悼。
人物评价
黄辛白同志长期从事我国高等教育的领导与管理工作,为改革与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做了大量的工作,是一位有重要贡献的教育家。黄辛白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党,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教育事业。他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对党、对人民,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无限忠诚;他不畏艰险,不屈不挠,在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上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坚持原则;他始终不渝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保持了人民公仆的本色;他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群众路线,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作风民主,继承和发扬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谦虚谨慎,光明磊落,胸怀坦荡;他爱护干部、关心同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他是我国教育战线上一位德高望重、深受大家尊敬的老领导。
黄辛白同志为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所建立的功绩,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
他人回忆
此情绵绵无绝期——钱正英忆丈夫黄辛白
他离开我们一年了,但在我们家里,他仍无处不在。客厅的一角,挂着他抗战胜利60周年时拍的彩色照片,不为来客注意,但一直在安详地关注着我们。衬托着照片的是他最后一次买回来的一小盆黄色“仙客来”花,当时,那鲜艳生动的色彩,使我还以为是真花。餐厅里,墙上挂的是我们全家唯一在照相馆拍的黑白“全家福”。那是“文革”后期,家庭在经历了他下干校、子女上山下乡的“四分五裂”后,第一次团圆了。五个人傻乎乎的形象,一看就知道是“文革”的特殊年代。卧室书桌上,是我们两人最后的一次合影,那是2007年国庆长假时在鼓浪屿照的,如果当时知道是最后的合影,我们一定会依偎得更紧一些……
我们家的一大特点是,几十年来从未争吵过。不论是夫妇间、父母与子女间、还是子女间,都没有争吵过。经常讨论问题,但从来不伤感情。有时我会想,如果有“来世”的话,我自己——我也相信我们全家——都会依旧选择我们今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