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何长工简介

何长工简介

淘名人 2019-03-06 09:17 热度:

何长工

何长工(1900-1987),原名何坤,湖南华容人。中国共产党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军事家、军事教育家,1918年毕业于湖南长沙甲种工业学校,去北京长辛店法文专修馆半工半读,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在法国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923年去比利时做工。1924年回国,从事党的秘密工作。1925年在湖南南县、华容从事学生运动,曾任新华中学校长,并任该校中共党委书记,创建该地区中共党团组织。1926年秋任华容县农民自卫军总指挥,中共南(县)华(容)地委常委兼军事部部长。

基本资料

中文名:何长工

别名:原名何坤

国籍:中国

出生地:湖南华容

出生日期:1900年12月8日

逝世日期:1987年12月29日

职业:革命家,军事家,教育家

毕业院校:湖南长沙甲种工业学校

信仰:马列、毛泽东思想、共产主义

政治面貌:中国共产党党员

人物生平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入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后任连党代表。同年9月参加湘赣边秋义,后上井冈山。

1928年初曾被毛泽东派到王佐部队做政治工作。先后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二团党代表、红四军三十二团党代表兼中共宁冈中心县委书记,农民自卫军总指挥,中共湘赣特委委员、前敌委员会常委。何长工也是朱毛会师的关键人物,他奉毛泽东之命到韶关寻找朱德部队。

1929年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后,曾率赤卫军等坚持井冈山斗争。后任红五军五纵队党代表。

1930年5月任红八军军长,8月任红一方面军总前委委员。参与开辟鄂东南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和攻打长沙的战斗。

1931年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

1932年3月任红五军团十三军政委。

1933年10月任红军大学校长兼政委。

1934年1月被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同年2月任粤赣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参加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反“围剿”。

1934年9月奉中共中央指示,与潘

展开阅读全文 ∨

人物轶事

受器重与信赖

没有谁能象何长工那样受到毛泽东如此器重和信赖,他是幸运的。可以说,他在井冈山时期,是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灿烂,光彩夺目的一段。秋收暴动期间,他与杨立三设计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面军旗。尔后,他又身负重任,只身一人前往湖南长沙,寻找党的组织,沟通了这支弱小红军与上级党组织的联系。何长工不辱使命,苦于奔波,在广东韶关,一次偶尔的机会,与朱德、陈毅率领的南昌起义部分部队会合,为以后朱、毛两军会师奠定了基础。

典型知识分子

何长工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他出过洋,留过学,当过教书先生,他出任过团防局团总。应该说,他的经历是复杂的,具有传奇色彩。

改造王佐

1928年春天,他尚未抖去身上的尘土,便又踏上了征程,去改造井冈山的山大王——王佐。

改造王佐部队,他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王佐部队的现状,何长工并不是不了解。当毛泽东将任务交给他时,他脸上露出了难色。是接受?还是婉言拒绝?何长工犯难了。他暗自思忖:谈经验,

展开阅读全文 ∨

勘探事业

何长工十分重视地质勘探装备和地质机械仪器生产。地质部建部前,这些装备和仪器全部依靠进口,我国还没有地质勘探装备和机械仪器制造工业。建部后,何长工提出自己生产地质勘探装备,他找到供应司长,让供应司先负责筹备,“如有困难解决不了,我亲自去“磕”头请人解决”。

何长工早年留法勤工俭学时学的是机械,后来又在中共中央东北局担任过多年军工部长、军械部长,对机械很内行。他深感若按照常规从头抓起,从建厂设计和培训人员到最后形成制造工业,起码需要几十年时间。为了缩短时间,何长工根据我国实际,采取了“借鸡生蛋”的办法。1953年,他先找了铁道部部长吕正操,把原属铁道部的张家口铁路工厂“一锅端”过来,并加以改造扩建,1954年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地质勘探装备制造厂——张家口探矿机械厂,结束了我国没有地质勘探装备工业的历史。

后来,何长工还以同样方法求援于兄弟部门和有关省(区、市)领导,在他们的大力支持下,地质部先后建立了

展开阅读全文 ∨

教育成就

何长工是我党历史上最早从事教育工作的教育家之一,曾在红军时期创办过红军大学,后长期领导抗日军政大学。1948年4月出任东北兵工专门学校(沈阳建筑大学、沈阳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前身)校长,并亲自为学校选址。解放后又创办了北京工业学院(现为北京理工大学)。来到地质部(现为国土资源部)后,他首先从正规院校抓起,开始创办地质教育。

由于当时北京、长春两所地质学院组建不久,尚无校舍,当年招收的学生只能借地上课。为此,何长工亲自抓选择校址、师资调配、建校规模、重要基建物资供应等。他奔走往返,利用自己的特殊关系,争取学校所在地省、市领导和国家有关部门的支持,从而极大地推动了建校进程。一年之后,新中国地质教育的最高学府——北京地质学院(现为中国地质大学)、长春地质学院(现为吉林大学地学部)教学楼竣工,学生们进入新校舍上课。

1956年,经高教部批准,何长工决定在西南重镇成都建立成都地质学院(现更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