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韬奋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邹韬奋
外文名:Zou Taofen
别名:邹恩润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福建永安
出生日期:1895年11月5日(乙未年)
逝世日期:1944年7月24日
职业:新闻记者、政论家、出版家
毕业院校:圣约翰大学
信仰:共产主义
代表作品:《全民抗战》《萍踪寄语》
祖籍:江西余江县潢溪乡渡口村
人物生平
邹韬奋,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11月5日出生于官僚地主家庭。祖父邹舒予,号晓村,曾考中前清拔贡,先后做过福建永安、长乐知县,官至延平知府。父亲邹国珍,号庸倩。母亲浙江海宁查氏,系当地一大家族之后,15岁出嫁至邹家。生育三男三女,邹韬奋居长。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邹韬奋的祖父年老告退,父亲带着家眷在福州市做候补官。此时邹家家道已趋没落,生活拮据。作为长子,邹韬奋从小便领略了生活的艰辛与困苦。
邹韬奋刚满6岁的时候,便由父亲“发蒙”,读“三字经”,在“牢狱”般的私塾环境中,开始了幼年的封建启蒙教育。这种教育与熏陶,对邹韬奋早期的思想发展,有过一定的消极影响,但也培养了他坚实的文学基础。
清宣统元年(1909年)春,在父亲“实业救国”观念的推动和影响下,邹韬奋考取了福州工业学校。两年之后,又被送往上海南洋公学附属小学。父亲希望他“将来能做一个工程师”。但邹韬奋认为他的天性,“实在不配做工
个人成就
他主编《生活周刊》,创办生活书店和著名的三联书店,在20世纪30~40年代的中国影响很大。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后获释,在上海创办《抗战》日刊。上海沦陷后,转至武汉,继续主编《抗战》。武汉沦陷后,到重庆创办和主编《全民抗战》。主要著作收入《韬奋文集》。
邹韬奋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回国后,他在上海创办了《大众生活》周刊,曾旗帜鲜明地支持一二·九学生的爱国运动。期间,担任上海各界救国会与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的领导工作。民国三十五年(1936年)11月,因积极宣传抗日,他同救国会的其他领袖沈钧儒等被国民党当局逮捕,成为著名的救国会七君子之一。
抗战爆发后,他利用国民参政员的身份,反对和揭露国民党反动当局消极抗日的种种倒行逆施和专制暴行,还多次向中国共产党提出入党要求。民国三十年(1941年)皖南事变游击区,并辗转来到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后因病被秘密护送到上海治病。病中口授遗嘱再次表达加
主要作品
生活书店
轶事典故
笔名的由来
韬奋是他主编《生活》周刊时所用的笔名。他曾对好友说:“韬是韬光养晦的韬,奋是奋斗的奋。一面要韬光养晦,一面要奋斗。”他之所以选用这个笔名,意在自勉延志,“这就是他改名的意义。”
追认党员
邹韬奋在遗嘱中表达了入党意愿。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7月24日,邹韬奋去世。同年9月28日由周恩来亲自修改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致邹韬奋家属的唁电发出。唁电表示接受邹韬奋的临终请求,追认其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充分肯定了他的功绩:“韬奋先生二十余年为救国运动,为民主政治,为文化事业,奋斗不息。虽坐监流亡,决不屈于强暴,决不改变主张,直到最后一息。犹殷殷以祖国人民为念,其精神将长在人间,其著作将永垂不朽。”
邹韬奋曾与民国著名教育家厉麟似一同并肩,参与和领导中国的抗日救亡运动,两家为世交。
后世纪念
1985年11月5日我国发行了《J122邹韬奋诞生九十周年》纪念邮票一套两枚,纪念邹韬奋先生
邹韬奋故居位于万宜坊(重庆南路205弄)54号。民国19—25年(1930—1936年),邹韬奋寓居于此。
1956年,经国家文化部批准于同弄53号建立韬奋纪念馆。1959年5月26日和1977年12月7日,两次公布为市文物保护单位。
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中国韬奋出版奖是目前我国出版界最高的奖项。以他名字命名的另一奖项“韬奋新闻奖”是中国新闻界的最高奖项,2005年与“范长江新闻奖”合并为“长江韬奋奖”用以表彰全国的优秀先进新闻工作者。
人物评价
邹韬奋无疑是中国近代重要的记者和出版家,一生抱着追求真理、追求光明的执著信念,为了祖国和人民的伟大事业鞠躬尽瘁,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得到了政界、学界许多重量级人物的认可。全国解放前夕中共中央做出的关于三联书店的指示时,便高度评价了邹韬奋的工作,并肯定说:“三联书店与新华书店一样是党领导之下的书店。
时任中共中央代表和南方局书记、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周恩来:要好好学习邹韬奋办《生活》的作风,通俗易懂,精辟动人,讲人民大众想讲的,这就是方针。“邹韬奋同志经历的道路是中国知识分子走向进步、走向革命的道路。”
中共领袖毛泽东: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1944年11月15日题词)
周恩来和夫人邓颖超:忧时从不后人,办文化机关,组救国团体,力争民主,痛掊独裁,哪怕冤狱摧残,宵小枉徒劳,更显先生正气;历史终须前进,开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