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驹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张伯驹
国籍:中国
民族:汉
出生地:河南省陈州府项城县阎楼
出生日期: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3月14日
逝世日期:1982年2月26日
职业:鉴赏家
主要成就:捐献珍贵文物
代表作品:《丛碧词》《春游词》《秦游词》《雾中词》《无名词》《续断词》等
人物生平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3月14日生于河南项城,系张锦芳之子,袁世凯的表侄。
光绪三十年(1904年),与一个妹妹一起过继其伯父张镇芳。7岁入私塾,9岁能写诗,享有“神童”之誉。
宣统三年(1911年),张伯驹与袁世凯的几个儿子一起入天津新学书院,开始了学校生活。新学书院是天津的最早由外国教会办的学院,1902年由英国基督教伦敦会创办。院址在法租界海大道(原和平区大沽路十七中学校址)。
民国元年(1912年),父亲张镇芳由署理直隶总督转任河南都督,张伯驹随父赴河南开封,入河南陆军小学读书。
民国三年(1914年),随父亲迁居北京,长居于此。
民国五年(1916年),由其父张镇芳做主,娶安徽亳州女子李月娥为妻。同年入袁世凯混成模范团骑兵科学习。
民国七年(1918年),毕业于袁世凯混成模范团骑兵科,并由此进入军界,历任安武军全军营务处提调、陕西督军公署参议。后曾在曹锟、吴佩孚、张作霖部任提调参议等职(皆
主要成就
新中国成立前,张伯驹与张葱玉、邓以蛰、张大千、徐悲鸿、沈尹默、吴湖帆、启功等诸先生一起被聘为故宫博物院专门委员,工作任务为“书画审定”,为故宫博物院收购清宫流散书画出谋划策,做了大量工作。当溥仪盗运出宫的书画在市场上陆续出现时,张伯驹即谏言故宫博物院,尽早开展征集工作:“一、所有《赏溥杰单》内者,不论真赝,统由故宫博物院价购收回;二、选精品。经过审查价购收回。”经其考订,1198件中除赝迹及不甚重要者外,有价值之品约有四五百件,按当时价格无需大笔经费便可大部收回。
1946年底,北京古玩商马霁川从东北带回20余件文物推荐给故宫博物院。张伯驹不仅给出了具体的审定意见,而且将他所了解的信息,及时反馈给故宫博物院。1947年4月19日,张伯驹又作为专门委员,与徐悲鸿、邓以蛰、启功等人出席了故宫博物院在绛雪轩举行的第六届理事会在平理事第四次谈话会,讨论书画收购事宜。
张伯驹颇为重视文物精品,曾向马衡院长
人物评价
史树青:我们近代没出过这样高的人,有学问的人,有涵养的人。
启功: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天下民间收藏第一人。”
刘海粟:“他是当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从他那广袤的心胸涌出四条河流,那便是书画鉴藏、诗词、戏曲和书法。四种姊妹艺术互相沟通,又各具性格,堪称京华老名士,艺苑真学人。”
章伯钧:“不论中国文学如何发展,都不会再有张伯驹!”
周汝昌:“阅读张伯驹,我深深觉得,他为人超拔是因为时间坐标系特异,一般人时间坐标系三年五年,顶多十年八年,而张伯驹的坐标系大约有千年,所以他能坐观云起,笑看落花,视勋名如糟粕、看势力如尘埃。”
千家驹:“我参加八宝山追悼会不知道多少次了。很多人悼辞上无一例外地写着‘永垂不朽’。依我看,并非都能永垂不朽,真正不朽者,张伯驹是一个。”经济学家。
宋振庭:“爱国家、爱民族,费尽心血一生为文化,不惜身家性命;重道义、重友谊,冰雪肝胆赉志念一统,豪气万古凌霄”。
王世襄:实在使人难以想象
家庭成员
大夫人:李月娥,安徽亳州人,1939年去世,无子。
二夫人:邓韵绮,北京人,原为京韵大鼓艺人,1948年与张伯驹离婚,无子。
三夫人:王韵缃,苏州人,1952年与张伯驹离婚。
四夫人:潘素,原名潘白琴,苏州人,著名山水画家。
儿子:张柳溪,三夫人王韵缃生。
女儿:张传彩,四夫人潘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