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罕帖木儿简介
基本资料
本名:察罕帖木儿
别名:李察罕
所处时代:元朝末年
民族族群:色目人
出生地:颖州沈丘(今安徽临泉)
出生日期:1328年
逝世日期:1362年
主要成就:大破红巾军
字号:字廷瑞
追封:忠襄王、颍川王
谥号:献武、忠襄
官职:河南行省平章政事
氏族:乃蛮氏
人物生平
察罕帖木儿是乃蛮人,生于致和元年(1328年)。他自幼好学,后来参加科举考试的进士科(未及第),在当时颇有盛名。察罕帖木儿身长七尺,眉毛修长超过双目,左边的脸颊有三根毫毛,每当生气的时候便会竖立起来,有匡复时局的大志向。
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北方红巾军发动反元起义,迅速占领了颍州(今安徽阜阳)、亳州(今属安徽)、罗山(今属河南)、汝宁(今属河南)等地。不出数月,江淮地区诸郡皆被红巾军占领。元廷派军镇压,大多大败而归。至正十二年(1352年),察罕帖木儿率先组织地主武装,纠集当地数百人,号称“义兵”,并与罗山县典吏李思齐组织的地主义兵武装相结合,用计袭破了罗山的红巾军。当时元廷的官军破敌无方,忽然出现了地主武装收复城池,因而朝廷对察罕帖木儿组织地方武装的做法大加赞赏,授察罕帖木儿中顺大夫、汝宁府达鲁花赤之职,并授李思齐为汝宁府知府。自此,元廷颇重视利用地主武装,于河南、淮南等地设立义兵
主要成就
至正十一年(1351年),刘福通于河南颖川起事在元军征讨,全部失败的情况下,至正十二年(1352年),察罕帖木儿招募义兵,镇压叛军。这是察罕帖木儿首次在历史上显名,而且出手不凡,屡战皆胜。以自己的军功获得官职。
至正十六年(1356年),在河南与起义军转战数年的察罕帖木儿,以自己的战功已经升到中书兵部尚书。这一年,白不信、李喜喜率领的义军向陕西、山西大举进攻,一直打到长安城下。察罕帖木儿与李思齐奉令前往收复陕西。经一年战斗,几乎全歼这支义军,收复了陕西、山西的全部失地。李喜喜率领剩下的残部,流窜往四川。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察罕帖木儿以兵分镇关陕、荆州、河洛、江淮等地,对起义军实施各个击破的战略。此后,察罕帖木儿继续在北方与刘福通部作战。兵锋所及,自陕西、宁夏、山西到河北、河南,并创造了几乎百战百胜的奇迹。至正十九年(1359年),察罕帖木儿攻占汴梁,韩林儿、刘福通退守安丰。至正二十一
轶事典故
随着察罕帖木儿横扫中原,令各路红巾军大为震动,江南的朱元璋为了打破腹背受敌的不利格局,便在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夏派人去汴梁,修好乃至“结援”于察罕帖木儿,察罕帖木儿也致书答复,表达善意,但同时察罕帖木儿扣下了朱元璋的使者,所以朱元璋并未立刻接受察罕帖木儿的招安。翌年察罕帖木儿遇刺,朱元璋闻讯叹道:“天下无人矣!”接着拒绝接受元朝的招安。徐达北伐时,朱元璋巡视河南,特地祭拜察罕帖木儿之墓,亲撰祭文,并命数户百姓守墓。
人物评价
察罕帖木儿是有元一代著名的军事将领,在他短短十年的戎马生涯中,他以平定天下、匡复社稷为己任,将区区数百之众奋起义兵,东征西讨,南战北平,几以一师之力歼灭百万红巾军,力挽元政府于倾覆,克复了自红巾军起义后四分五裂的北中国。然而就在他即将消灭红巾军东路军余部的时候,却为叛将暗杀,遇难益都。察罕帖木儿的死,是蒙古民族的一大不幸,却是汉民族的绝对大幸,更是朱元璋的大幸。朱元璋听到察罕帖木儿的死信不由得大喊:“天下无人矣!”这既是对察罕帖木儿的死法感到可惜,又是对从此元朝丧失了能阻挡自己的重要将领而大感庆幸。体现出朱元璋对察罕帖木儿的重视、佩服等种种心情。察罕帖木儿是元末挽救元朝的重要希望,他一死,加速了元朝的灭亡。
朱元璋:“草之劲者非疾风不显,人之忠者非乱世难名。尔李将军,当中原扰攘,元政不纲,大臣窃命,守将擅兵于外,是致干戈鼎沸,国势日危,人将以为元无人矣。何将军之忠义,倡农夫为三军,拔智勇以上闻
亲属成员
曾祖:阔阔台。
祖父:乃蛮台,至正二年(1342年),迁辽阳行省左丞相。至正八年(1348年),元顺帝诏赠摅忠宣惠绥远辅治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鲁王,谥忠穆。
父:阿鲁温。
外甥兼养子:扩廓帖木儿(汉文名王保保。察罕帖木儿之甥,察罕无子,养为子,遂更名扩廓。)
人物墓葬
察罕帖木儿墓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苗南村三组,墓冢封土上圆下方,高约15米。至正二十二年(1363年)六月察罕帖木儿在山东东平被王士城所杀后葬于此。据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李健人所编著《洛阳古今谈》载;“元赠颖川王察罕帖木儿墓,在县西万福寺西,今寺已废,墓在城西北八里许石碑凹金谷园村北邙山下,方形墓,东西各二十八弓,南北各三十弓,高八丈,占地九亩六分;察罕帖木儿为一元代名将,驻镇河洛,威名远扬,今墓已作驻军练习射击靶场,墓前翁仲石兽犹存焉。”1983年7月在墓前50米处出土石翁仲一件。该石翁仲头戴进贤冠,身着方心曲领祭服,面形上窄下圆,鼻梁稍高,双目平视,双手执笏,姿态肃穆持重,端严虔诚,是汉代以来历代墓前翁仲和墓葬中文吏俑的基本传统造型,亦是元代墓前石雕艺术的精品。
史籍记载
《元史·卷一百四十一·列传第二十八》
《新元史·卷二百二十·列传第一百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