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弥勒佛简介

弥勒佛简介

淘名人 2021-01-22 08:58 热度:

弥勒佛

弥勒佛(即弥勒菩萨,也叫弥勒菩萨摩诃萨)(梵文Maitreya,巴利文Metteyya),意译为慈氏,音译为梅呾利耶,在大乘佛教经典中,常被称为阿逸多菩萨摩诃萨,是世尊释迦牟尼佛的继任者,未来将在娑婆世界降生修道,成为娑婆世界的下一尊佛(也叫未来佛),即贤劫千佛中第五尊佛,常被称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被唯识学派奉为鼻祖,其庞大思想体系由无著菩萨、世亲菩萨阐释弘扬,深受中国大乘佛教大师支谦、道安和玄奘的推崇。在一些汉传佛教的寺院里,常见到袒胸露腹、笑容可掬(或大肚比丘)以布袋和尚为原型塑造。此在佛教作为表法教育,表示“量大福大”,提醒世人学习包容。其中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注:大肚弥勒佛(以布袋和尚为原型)、天冠弥勒菩萨(古印度弥勒佛形象)、布袋罗汉并非同一形象。

基本资料

中文名:弥勒佛,大肚弥勒,天冠弥勒菩萨

外文名:梵文Maitreya,巴利文Metteyya

别名:阿逸多菩萨摩诃萨

国籍:古印度

民族:婆罗门

出生日期:正月初一

主要成就:中国大乘佛教八大菩萨之一,未来娑婆世界教主

出生地:古印度

信仰:佛教

代表作品:弥勒五论

师承:释迦牟尼

中国道场:浙江省宁波雪窦山-雪窦寺

应化身:契此(布袋和尚)

释名

弥勒佛,也称弥勒尊佛,即未来佛,藏语谓“强巴”。据季羡林先生考证“弥勒”是从吐火罗文音译过来的简称,追其根源,始自梵文Maitreya,新称弥帝隶,梅低梨,迷谛隶,梅怛丽,每怛哩,梅怛丽药,昧怛[口*履]曳,梅旦丽耶。菩萨之姓也。译曰慈氏。名阿逸多,译曰无能胜。窥基在《阿弥陀经疏》中解释说:“或言弥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胜,名无能胜。”或言阿逸多为姓,弥勒为名。生于南天竺婆罗门家,与释迦牟尼佛是同时代人。后来随释迦出家,成为佛弟子,他在释迦入灭之前先行入灭,为一生补处菩萨,生于兜率天内院。之后因缘成熟时,从兜率天宫下生人间,绍释迦如来之佛位,到那时,娑婆世界(即我们所生活的世间)阎浮提有翅头末城,其王名儴佉的,弥勒届时将托生于此城中一个名叫修梵摩的大臣家中,降生、出家、成道、说法,其经历一如释迦牟尼佛。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正觉,以三会说法化度无量无边的众生。初过

展开阅读全文 ∨

未来之佛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曰:“佛住摩伽提国寂灭道场弥伽女村自在天祠精舍,时有迦波利婆罗门子名弥勒,躯体金色,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佛说弥勒下生经》:尔时弥勒菩萨。于兜率天观察父母不老不少。便降神下应从右胁生。如我今日右胁生无异。弥勒菩萨亦复如是。兜率诸天各各唱令。弥勒菩萨已降神生。是时修梵摩即与子立字。名曰弥勒。弥勒菩萨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其身身黄金色。

弥勒为贤劫千佛之第五佛。自今经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出世于第十之减劫。继绍释尊。观音菩萨第49次化身以华林园龙化树下三会说法,化了一切之人升天。

《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缘不食肉经》曰:“时诵经仙人者,今此众中婆罗门子弥勒菩萨摩诃萨是。我涅盘后五十六亿万岁当穰佉转轮圣王国土华林园中金刚座处龙华菩提树下得成佛道,转妙法轮。”

《菩萨处胎经》曰:“弥勒当知:汝复受记,五十六亿七千万岁于此树下成无上等正觉。”

弥勒佛是贤劫第五尊佛,弥勒菩萨正于兜率

展开阅读全文 ∨

弥勒尊佛入世

弥勒菩萨入世的箴言,在佛教各派别的经典中均有描述,故弥勒菩萨成为佛教徒的被救度的寄托。在大乘经典中,弥勒是姓,阿逸多是名,与上座部的传说不同,可能是来自大众部的传说。据说弥勒菩萨出身于南天竺婆罗门家庭,是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常修行菩萨道,现住兜率天兜率内院修行、说法。

根据《杂阿含经》,兜率天的天人寿命是四千岁,相当于人间5.76亿年,这是以万万为亿,如果以千万为亿则有如五十六亿年这样的记载,等时机成熟后,菩萨将会继承释尊而降生南瞻部洲人世间,出家修行,觉悟成佛。并将于龙华菩提树下举行三次传法盛会(又称龙华三会),分别度化九十六、九十四、九十二亿众生,令他们开法眼智,证阿罗汉果,脱离生死轮回。

弥勒菩萨信仰在古印度就甚为流行。据巴利文《大史》记载,公元前2世纪有锡兰王杜多伽摩尼(duṭṭhagāmaṇī)临终时蒙众天神驾车迎往兜率天;据《大唐西域记》、《婆薮盘豆法师传》记载,无著、世亲、狮子觉都发

展开阅读全文 ∨

瑜伽师地论

汉传佛教认为弥勒写作了五部主要的论书,称为“慈氏五论”。

《瑜伽师地论》,藏传佛教认为此论为无著所作。

《分别瑜伽论》,此论已失传。

《大乘庄严经论》。

《辨中边论》。

《金刚般若经论》。

藏传佛教所传的五论,内容有所不同,除《大乘庄严经论》、《辨中边论》与汉传相同外,其余三论不同。

《现观庄严论》,汉地未传,民初法尊法师汉译有《现观庄严论略释》。

《辨法法性论》,汉地未传,民初法尊法师由藏译汉。

《大乘最上要义论》,此论内容同于汉传《究竟一乘宝性论》,但汉传此论题为坚慧所造。

此论为无著经由禅定,上升至兜率天亲自从学于弥勒菩萨,从弥勒处得到此论并传述后世。梵名Yogacarabhumi,略称瑜伽论。为瑜伽行学派的基本论书,亦为法相唯识宗最重要的典籍。内容记录作者闻弥勒自兜率天降至中天竺阿逾陀国之讲堂说法之经过,其中详述瑜伽行的观法,主张客观对象乃人类根本心识的阿赖耶识所假现之现象,须远离有与无、存在与非存在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菩萨心咒

梵文:OmMaitreyasvāhā!

汉音:嗡埋特雷耶司哇哈!

藏音:嗡美镇达楞梭哈

弥勒菩萨心咒之功德:若有闻此咒音一字者,亦不落三恶道,亦不入胞胎,而生莲花中。

布袋和尚

简介

大约在五代以后,江浙一带的寺院中开始出现笑口弥勒佛的塑像。其实这是按照布袋和尚的形象塑造的。

布袋和尚,明州(今宁波)奉化人,或谓长汀人,世人不知道他的族氏名字,自称契此,又号长汀子。世传为弥勒菩萨之应化身,身体胖,眉皱而腹大,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常用杖挑一布袋入市,见物就乞,别人供养的东西统统放进布袋,却从来没有人见他把东西倒出来,那布袋又是空的。假如有人向他请问佛法,他就把布袋放下。如果还不懂他的意思,继续再问,他就立刻提起布袋,头也不回地离去。人家还是不理会他的意思,他就捧腹大笑。

表法形象来源

布袋和尚应化事迹不胜枚举,在这里略举一二,若有人问怎样做才不可堕他人是非,布袋和尚就以偈回答:

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宽却肚皮常忍辱,放开泱日暗消磨。

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要使此心无挂碍,自然证得六波罗。

有人问和尚有法号否?布袋和尚又以偈答:

我有一布袋,虚空无挂碍。打开遍十方,

展开阅读全文 ∨

民俗与传说

民间传说,夏王治世,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人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日子过得可好哩!可是后来,不知过了多少年,也不知到了哪个朝代,世上乱起来了。天有时候旱,有时候涝,有时刮大风,有时下大雨。人有的穷了,有的富了,有的成了财主,有的成了奴隶。那时期,村里有户财主,家里雇着几个觅汉(即长工)。一天,吃过晚饭,人们祭灶神。小觅汉见了,便悄悄地跪在灶王爷跟前祷告说:“灶王灶王显显灵,天阴了不要晴,黑了不要明;大小给个病,可别要了命。”不想,这话刚好叫财主听到了。等小觅汉走后,财主也跪在灶王跟前祷告说:“灶王灶王显显灵,天阴了就暗,黑了就明;要病叫他闲时病,忙时不误做营生。”

当时,灶王爷正在打瞌睡。没有听清楚;迷迷糊糊记得“阴、晴、雨、风、病、痛……”几个字,便牢牢记在心上。

说话间,一年过去了,腊月二十三的晚上,各路神佛都要上天,朝见玉皇大帝,灶王爷当然也去了。他比谁去得都早,因为他心里一直惦记着财主和小

展开阅读全文 ∨

佛像来历

弥勒菩萨摩诃萨在中国大乘佛教中的形象共有三个。

第一个形象出现在十六国时期,是交脚弥勒菩萨形象。该形象依据《弥勒上生经》,说他本是世间的凡夫俗子,受到佛的预记,上生兜率天,成为登十地成等正觉的菩萨,演说佛法,解救众生。

第二个形象出现在北魏时期,演变为禅定式或倚坐式佛装形象。该形象依据《弥勒下生经》,说他将由兜率天下到人世间,接替释迦牟尼佛进行教化,由菩萨变为未来佛。此为标准佛—相。

第三个形象自五代开始出现,五代后梁时期在江浙开始出现以契此和尚为原型塑成的笑容可掬的大肚僧人形象。

契此和尚圆寂前,曾留下偈颂:“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因此被中国地方僧人认定为是弥勒菩萨的化身,所以此后弥勒菩萨的塑像就经常被塑成和蔼慈祥、满面笑容、豁达大度、坦胸露腹的慈爱形像,常被中国人乱称为笑佛、欢喜佛、大肚弥勒佛。

著名楹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便把菩萨的宽

展开阅读全文 ∨

其他

瑞岩造像

瑞岩弥勒造表法像位于福清市海口镇牛宅村瑞岩山,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元至正元年(1341)由吕伯恭等人鸠工,依岩石自然形态雕凿,明洪武元年(1368)竣工,历时27年。石像高9米,宽8.9米,厚8米;头部高2.3米。弥勒表法像尊足着草履,身披袈裟,盘腿打坐,袒胸露腹,左手捻珠,右臂垂腹,两眼平视,双耳垂肩,笑容可究。造型准确,神态逼真,线条流畅。

万历十一年(1583)重建,泰昌元年(1620)叶向高募缘重建,上增魁星楼,名石佛阁。清同治元年(1862)阁毁圮,现仅存十株残缺不全的石柱,柱上阴刻:“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石碑3通,一为明万历十一年重建弥勒尊阁时碑刻。余2通碑面风化字迹模糊不清

元代尊崇大乘佛教,因此元兵入闽时虽大肆破坏,但各地的寺观却未受损害。被誉为“江南第一佛”的瑞岩弥勒佛尊佛石刻表法像,于元代至正年间(1341~1368年),由邑人吕伯恭召集工匠精心雕琢而成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