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林世功简介

林世功简介

淘名人 2021-01-15 19:17 热度:
林世功(琉球语:リンシコー,1842年-1880年),琉球国士族、诗人,久米村人。字子叙,号春傍,童名加那,和名名城里之子亲云上春傍。1865年,林世功被选拔为官生(官费留学生)。1868年,与毛启祥、葛兆庆、林世忠一起,作为琉球国4名官生的一员前往清朝留学,入读京师国子监。4年后学成归国,官至世子师。1876年,琉球国王尚泰因日本逼迫断绝中琉关系,遣林世功随向德宏赴福州,向清朝求救。1879年得知日本吞并琉球的消息后,林世功等北上京师(今北京),多次向清政府请愿哭诉,但无效果。1880年,林世功因抗议“分岛改约案”而自杀殉国。林世功通过自杀表达出四个意思:一是表达对日本侵略的强烈愤慨;二是表达对宗主国清朝的失望;三是表达对不能完成使命的歉疚;四是表达自己作为一个小人物在这种大的局势面前的无奈。

基本资料

中文名:林世功

外文名:リンシコー

别名:名城里之子亲云上、子叙、春傍、加那、官生新垣

国籍:琉球国

民族:华人(闽人三十六姓)

出生地:琉球久米村

出生日期:1842年2月3日(道光二十一年十二月廿四日)

逝世日期:1880年11月20日(光绪六年十月十八日)

毕业院校:国子监

信仰:儒教

主要成就:在华出版《琉球诗录》等作品 自杀抗议“分岛改约案”

代表作品:《林世功集》

性别:男

师傅:徐干

人物生平

1842年2月3日(道光二十一年辛丑十二月二十四日),林世功出生于琉球国久米村,他是若秀才林奕保与郑氏思鹤的次子。林世功出身闽人三十六姓,是明太祖洪武年间的福建移民林喜的后裔。

林世功与其他久米子弟一样,自幼在明伦堂学习汉语、汉文,在1865年的官生科考试中金榜题名,与从兄林世忠以及首里出身的毛启祥、葛兆庆被录取为赴宗主国清朝留学的官生。官生科考试难度系数极大,“考官不仅要考核考生的知识,还要考察考生的品德。久米村的选拔考试,初试为‘录’——考察纪事和呈文的写作能力,复试考察奏、咨、表文的写作能力”,林世功能通过这个考试,说明他已经到了出人头地的程度。因为他出身林氏新垣家,所以人称“官生新垣”。

1868年冬,林世功等4名官生前往清朝留学,并于翌年到达京师(今北京),入学国子监,这也是琉球国最后一批派往中国的留学生。在国子监期间,林世功的师傅是徐干。林世功在国子监学习经史子集及诗赋文章,他的学业

展开阅读全文 ∨

文学成就

林世功非常擅长作诗。他在国子监留学时,不仅蒙师傅徐干的指点,还私淑于另一名清朝大儒孙衣言。林世功的诗作被赞为“详雅有中朝馆阁气象”、诗意“新颖绝伦”、“音节壮阔格律浑成”、“语语雅切亦细密亦大方”。林世功的诗以《琉球诗课》和《琉球诗录》之名刊行于中国。前者多为上课时所作的试帖诗,价值不高;后者则是林世功自由发挥作品,共计82首,附上老师徐干的评语,其内容包括吟咏北京名胜风物、思念故乡亲友、歌颂中琉友谊、留行送别等,体裁不仅有格律诗,也有古诗。从《琉球诗录》可以看出林世功的诗作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冲绳学者上里贤一认为林世功“诗文中所见的他是平稳而沉着的,一反其激烈的行动”,“林世功的悲愤慷慨之气不仅没有特别强烈,反倒在性格上恰恰相反,至少从诗文中所见的林世功是一位怀有温和性格的人”。台湾学者杨仲揆则认为林世功的诗歌造诣超越了蔡温、程顺则、蔡铎等过去琉球的任何汉诗诗人,即便在清朝士人中也是不可多

展开阅读全文 ∨

轶事典故

1872年秋,朝鲜使臣朴珪寿一行曾造访国子监,与林世功偶遇笔谈,双方答诗酬唱。林世功作的两首诗分别是:

带砺同盟列外藩,圜桥此日接高轩。旧邦曾说传箕子,异地相逢纪蓟门。共喜笔谭询土俗,不须菊蕊泛金樽。我来请业君持节,咫尺均沾圣主恩。

鲰生问字谒成均,三见皇华证夙因。腹有诗书人不俗,交无新旧意相亲。东南海外同修贡,四百年前昔结邻。笑语犹欣萍水遇,秋风莫忆故乡莼。

遗憾的是,朝鲜使臣与林世功唱和的诗及他们的笔谈内容已失传。尽管如此,此事仍堪称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交流的一段佳话。

据说林世功在福州向清朝闽浙总督何璟求救时,何璟向他询问琉球现状,并特别问及琉球自国难以来有几人殉国,林世功无言以对,深受刺激,大感耻辱,因而萌生了以死殉国的念头,为他在北京的自杀埋下伏笔。

林世功自杀殉国后,清政府认为林世功是琉球国的忠臣,下赐200两银子,厚葬于通县张家湾立禅庵村(今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立禅庵村)。此处为客死北京的琉

展开阅读全文 ∨

历史评价

林世功之死被大多数琉球人所称颂纪念。如蔡大鼎认为他“死有重于泰山”,并说:“其忠至大,而兼孝弟,则不可得而名矣”。1881年3月,清政府下令重开琉球谈判,力保琉球社稷,并命沿海各省加强武备。蔡大鼎闻说后大喜,并写道:“此事专出自保护敝国之至意,此岂非林子叙死禀之力哉?”

冲绳学的先驱伊波普猷评价林世功说:“姑且不论事情的成败与否,林氏的自杀,确是给当时人们带来了冲击。连稚龄儿童和贩夫走卒都对官生新垣的名字朗朗上口。但是随着日本思想的浸润,事情也就渐渐被遗忘了。”

战前冲绳历史学家东恩纳宽惇则谓:“我国久废武事,专修事大之礼,以弥缝安宁为国是。士气为衰,偷于安逸,作娱小康之风。当其时节,至如愿为国家所殉者,殆无可望。……节义久亡,以偷生为其事而争之者,盖利己耳,而墨守之处则惟因袭,此仍无具眼达识之士使然。当斯之时,(林世功)独引使命之责,加之当其正副使节晏如而俟百年河清之时,以一裨役之身,为大义名

展开阅读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