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贞仪简介
基本资料
本名:王贞仪
所处时代:清朝
民族族群:汉族
出生地:江宁府上元县(今南京)
出生日期:1768年
逝世日期:1797年
主要作品:《西洋筹算增删》
字号:德卿
生平简介
王贞仪(1768~1797),字德卿,生于江宁府上元县(今南京),籍贯安徽天长,清代学者王锡琛之女,宣化太守王者辅孙女,诸生詹枚妻。十六七岁曾随父宦历楚粤,出塞省视。从蒙古人学骑射,通星象,精历算,工诗文,通医理,其诗质朴无华,情感真挚。
王贞仪于清乾隆三十三年生于江宁一个医生家庭。其祖父王者辅,字惺斋,曾任丰城知县和宣化知府,精通历算,著述甚丰。特别是他家藏书丰富,据说有七十五橱,这些书籍对王贞仪的成长有很大影响。十一岁时,王贞仪随祖母去吉林为祖父奔丧,在吉林生活了五年,使她有机会阅读祖父丰富的藏书,增长了知识和才干。后来她又随同祖母和父亲去过北京、陕西、湖北、广东和安徽等地,游览名胜古迹,见闻颇多,也接触到不少社会实际。
王贞仪从小聪颖有大志,少年时代的她已经表现出不同于一般女子的百折不挠的坚强性格,突破了封建社会“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束缚。当她十几岁时,就曾向蒙古将军的夫人学习骑射,史书说她
家世背景
王贞仪的成长与她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她家原籍安徽天长市,祖父时迁居金陵(今南京)和吉林。她的祖父王者辅,字惺斋,曾任丰城知县和宣化知府,精通历算,著述甚丰。特别是她家藏书丰富,据说有七十五橱,这些书籍对王贞仪的成长有很大影响。王贞仪的父亲王锡琛,生活坎坷,屡试不第,但他精通医学,以行医为业,在他的影响下,王贞仪也精通医学。
但是,对王贞仪的成长,特别是对王贞仪在科学研究方面影响最大的还是她的祖父。王贞仪在《敬书先大父惺斋公读书记事后》一文中说:“贞仪幼侍大父惺斋公,公细训以诸算法。即长,学历算,复读家藏诸历算善本十余种,潜心稽究十余年。”
人物成就
从她遗留下来的著作可以看出,她是一位从事天文和筹算研究的女数学家。
算筹,又被称为筹、策、筹策等,有时亦称为算子,是一种棒状的计算工具。一般是竹制或木制的一批同样长短粗细的小棒,也有用金属、玉、骨等质料制成的,不用时放在特制的算袋或算子筒里,使用时在特制的算板、毡或直接在桌上排布。应用“算筹”进行计算的方法叫作“筹算”,算筹传入日本称为“算术”。算筹在中国起源甚早,《老子》中有一句“善数者不用筹策”的记述,所见的最早记载是《孙子算经》,至明朝筹算渐渐为珠算所取代。
17世纪初叶,英国数学家纳皮尔发明了一种算筹计算法,明末介绍到我国,也称为“筹算”。清代著名数学家梅文鼎、戴震等人曾加以研究。戴震称其为“策算”。王贞仪也从事研究由西洋传入我国的这种筹算,并且写了三卷书向国人介绍西洋筹算。她在著作中对西洋筹算进行增补讲解,使之简易明了。王贞仪介绍的纳皮尔算筹乘除法,当时的读者认为容易了解,但与当时我国
人物故事
十一岁时,王贞仪随祖母去吉林为祖父奔丧,到宣化府生活了5年。其间结识女友,研讨学问,又“学射于蒙古阿将军之夫人,发必中的,骑射如飞”。少年时代的王贞仪已经表现出百折不挠的坚强性格。后来她又随同祖母和父亲去过北京、陕西、湖北、广东和安徽等地,游览名胜古迹,见闻颇多,也接触到不少社会实际。后来她和安徽宣城的一个叫詹枚的青年结了婚。
但是她在操持家务之余,仍孜孜不倦地刻苦学习。在十七、十八世纪时,我国形成了以梅文鼎(1633-1721)、梅珏成(1681-1763)为中坚骨干的安徽数学学派,祖籍安徽的王贞仪是这一学派的主要成员之一。她在数学研究中,注意吸取包括梅文鼎在内的中西算法之长,改进概括,化繁为简,灵活运用,不受旧方法旧思想的束缚。她在《勾股三角解》中有一段十分精彩的论述:“中西固有所异,而亦有所合。然其法理之密、心思之微,而未可以忽视。夫益知理求是,何择乎中西?唯各极其兼收之义。”
她对探索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