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福康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方福康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浙江省定海县
出生日期:1935年2月28日
毕业院校: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
主要成就:初获离子注入理论成果 探索非平衡相变机制复杂性 运用复杂性理论进行经济系统分析
人物生平
1935年2月28日出生于浙江省定海县。
1952-1956年在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学习。
1956-1978年任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教师。
1978-1980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进修,获博士学位。
1983-1984年任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系主任。
1984-1985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副校长,研究生院院长。
1986-1989年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党委书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1989-1995年任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1990—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系统科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
方福康,1935年2月28日出生于浙江省定海县。1952年毕业于上海继光中学。中学时期,他对自己未来的设计是学工科,当一名工程师。但当时正是迎接新中国文化建设高潮的时期,党和国家号召高中毕业生报考师范院校,方福康改变了志愿,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1956年7月,他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留校,从事理
研究方向
理论物理、系统科学、复杂性理论及其在经济、神经计算等方面的应用
70年代末80年代初,研究方向为非平衡统计物理及耗散结构理论,主要讨论非平衡相变及其数学形式。具体工作包括非平衡相变的驰豫时间、Fokker-Planck方程的李代数结构、核化的Schlögl模型、双稳系统分析、具有饱和吸收的单模Laser相变,核裂变的远离平衡机制以及非平衡系统的变分分析等。
80年代后期开始,逐步将非平衡系统的研究扩展到社会经济、教育经济和生态资源环境等领域,讨论这些系统中存在的复杂性和自组织。主要工作包括经济波动和技术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复杂经济系统的演化分析、多部门经济增长模型、R&D部门的最优投资、风险概念分析、经济系统对称性分析、人力资源和教育经济效益分析、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人才流失、自然资源环境系统的突变机制和临界性分析等。提出了J结构这一类经济系统的非均衡突变机制,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