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伯驹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姜伯驹
外文名:Boju Jiang
国籍:中华人民共和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天津
出生日期:1937年9月4日
职业:数学家、拓扑学家
毕业院校:北京大学
祖籍:浙江苍南
父亲:姜立夫
人物经历
1937年9月4日,姜伯驹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平阳(今浙江龙港市)。
1953年,姜伯驹高中毕业于广东实验学校。
1953年,姜伯驹以优异成绩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学习。
1957年,姜伯驹毕业于北京大学并留系任教。
1978年,姜伯驹越级晋升为副教授。
1983年起,姜伯驹成为当时北京大学最年轻的教授。
1979年起,姜伯驹先后赴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美国伯克利数学科学研究所作学术访问。
1980年-1981年,姜伯驹应邀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洛杉矶分校讲学。
1980年,姜伯驹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1983年-1987年,姜伯驹任中国数学会理事并任其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
1985年,姜伯驹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同年兼任南开大学数学研究所副所长。
1995年-1998年,姜伯驹任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首任院长。
2000年-2005年,姜伯驹任科技部973计划《核心数学中的前沿问题》项目的首席科学家。
主要成就
科研综述
20世纪60年代,姜伯驹提出了迹群概念,在尼尔森数的计算上取得几十年来的第一个突破并于1979年以后运用低维拓扑的理论和方法,在研究映射类的最小不动点数方面取得出色成果,特别是全面地解决了已有半个多世纪历史的尼尔森不动点猜测(一般说来是否定但对曲面自同胚是肯定)。80年代末以来把尼尔森不动点理论推广到周期点,开辟了将此理论应用于动力系统的途径。
姜伯驹开辟了应用动力系统,特别是低维动力系统的途径。他与人合作解答了二维动力学中的辫胁迫问题,为纷乱的周期轨道梳理出一种秩序。
20世纪60年代,姜伯驹在不动点理论中Nielsen数的计算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所创的方法在国外称为“姜子群”和“姜空间”。
学术论著
学术著作:
学术论文:
据2020年中国知网显示,姜伯驹先后发表论文25余篇。代表论文如下:
1,姜伯驹.关于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J].数学通报,2005(08):1-4.
2,孙树本,
个人生活
姜伯驹生于数学世家,其父姜立夫(1890—1978)是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早年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