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纪光简介
基本资料
中文名:何纪光
国籍:中国
民族:苗族
出生地:湖南省
出生日期:1939年
逝世日期:2002年
职业:男高音歌唱家
代表作品:济公之歌
个人经历
何纪光出生于湖南湘西汉、苗、土家等民族杂居的武陵山区。自幼受民歌熏陶,七岁在家乡赛歌会上夺得银牌,十四岁考入湖南省民间歌舞团。在省歌舞团,他以极大的兴趣和热情深入苗山瑶岭,学会了汉、苗、瑶、侗、土家等各族民歌。1965年参加全国音乐周,领唱《澧水船夫号子》、《打硪歌》初露端倪,1960年向著名民歌舒黑娃学会独具一格的湖南高腔山歌唱法。
1962年入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随王品素教授学习。能编善唱,既掌握演唱不同类型歌曲的技巧,又发展了真假嗓结合、刚柔并济、具有中国民族气派的独特唱法,音域宽广,风格淳厚,声音优美,变换自如。
1980年,他再次到上海音乐学院学习,使自己成为“歌坛一绝”。他演唱的《挑担茶叶上北京》、《洞庭鱼米乡》、《济公之歌》等成为经典民歌。1989年,他灌制的唱片《洞庭鱼米乡》获中国首届“金唱片奖”。
何纪光生前为中国音协理事、省文联副主席、省音协主席、省音协声乐艺术委员会会长、省歌舞
艺术成就
全面审美——“三位一体”
何纪光之所以能创立新型高腔唱法,之所以能成为我国独树一帜的声乐大师,窃以为他颇有创见地力倡“全面审美”分不开的。他主张写词、作曲、演唱“三位一体”,将歌曲一切艺术美的表现“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以便于用心灵思索、用心灵歌唱、用心灵造境。他说:只有这样“全面审美”,才能真正感觉到“传统韵味”与“时代气息”全方位的融合。
他创立新型高腔唱法,实际上就是他“全面审美”具体的艺术实践。
作词作曲(或编曲)与演唱“配套”,既是为新型高腔唱法“量体定做”,又是为使施展“特技”有个“用武之地”;既是检验“新唱法”能否符合“新的需要”,又是在不断丰富、完善新型唱法。这样,一度创作与二度创作互为补充,更臻完美。
他作词、编曲并演唱的《好久没到这条坡》,其美学底蕴在于对传统的扬弃,在于生活根基的坚牢,在于完美演绎的视角定位准确,在于审美主体与客体心与心的观照。这首作品一唱就是几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