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淘名人>名人百科>邵清廉简介

邵清廉简介

淘名人 2020-12-14 19:52 热度:

邵清廉

邵清廉, 女,(1914.10—2004.8),享年91岁。 她的一生分两大部分:一是 战争年代,延安抗战女干部、解放军军马事业和军马场创始人之一,做出了爱国奉献;二是 和平年代,不索取,廉洁一生,体现了真善美的一生。邵清廉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参加筹建延安炮校、宣化炮校、东北自治军炮校、东北民主联军炮校、朱瑞炮校等五个炮校,1947年创建牡丹江军马场。(军中史称:军马女将)

基本资料

中文名:邵清廉

国籍:中国

民族:满族

出生地:辽宁省法库县(区划前新民)

出生日期:1914年10月

逝世日期:2004年8月

职业:军人

毕业院校:北平辅仁学院、延安女子大学

信仰:诚实 善良 容忍 清廉

主要成就:全军军马场最早的创始人之一

代表作品:《军旅生涯》《梦想成真》 《军马女将》《花鸟画卷》

籍贯:辽宁法库县蓝旗堡子

个人简介

邵清廉,祖籍系金辽满人,祖爷是清代镶黄旗御医,因误诊在众臣的劝护下未斩,被贬为蓝旗,卸甲归田。邵清廉1914年10月生于辽宁新民(1914年区划辽法库县)蓝旗堡,自幼敏学,念道德经,性格直爽,开明豁达,属书香门第,大家闺秀,赋诗吟句、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父邵万生,持祖传秘方,救死扶伤,医术精湛,驰名遐迩,设邵公馆,母邵菅氏。

邵清廉在父亲的包办下,于1932年2月与郑新潮在沈阳结婚。邵清廉从丈夫那里接受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并于1936年与丈夫随流亡儒生涌入北平在辅仁学院读书,学习道德经。在邵清廉的身上:一方面,有着中国封建孔孟之道的道德品质,另一方面,也有西方基督教的道德约俗。中西双重道德的约诚为邵清廉的优良品质奠定了基础。她与丈夫的爱情与品德的交织构成了她人生的价值。

爱国志向

1935年2月与郑新潮珠联璧合。受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思潮的影响,918事变后,于1936年与丈夫随流亡儒生涌入北平在辅仁学校读书,纳新文化、新思维。后因身孕和战乱回归家园。1937年卢沟桥事变,郑投笔从戎,考入黄埔军校炮科,涌动抗日爱国的黄埔学潮,面见校长蒋介石,强谏未果。不甘平庸,毕业后奔赴延安,受到毛泽东和朱德接见与座谈,倍爱炮兵军事人才,令其筹建抗大延安炮兵学校,任八路军首席炮兵教官。丈夫的远大爱国志向,直接带动了邵清廉的向往,点燃了她心中随夫立志的愿望。

具有爱国志向的邵清廉携幼子千里寻夫,从辽宁沈阳新民县徒步奔赴延安,穿越张作霖、阎锡山、日伪等匪夷关卡,挣脱重重封锁线,翻山越岭,长途跋涉,坎坷丛生,历时三月有余。于1941年11月26日抵达延安。

军旅生涯

邵清廉从1941年至1959年戎马军旅生涯,1942年初她进入延安先在“中国女子大学”八路军妇女学校学习。保安处首长让邵协助李贞工作,并协理她的生活,李贞时任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组织部组织科科长,后任晋绥军区政治部秘书长。邵在延安宝塔下聆听李贞、张琴秋等讲党课。长子郑云燕在延安宝塔小学,次子郑泽延在延安保育院。丈夫郑新潮在延安抗大筹建延安炮兵学校。

邵清廉一家人住在延安窑洞的邻居是抗战作曲家张寒晖--《松花江上》歌曲作者。在邻居相处的几年时光里,他们朝夕相处,相互照应,直至张寒晖去世,留下了许多值得怀念和难忘的故事。

1945年国民党胡宗南部队围剿延安。1945年底,邵清廉全家随延安炮兵学校在胡耀邦率领的北上大军赴东北战场,胡耀邦和他率领的东干队,到了10月末才出发。走出延安,东渡黄河、沿着太行山脉、燕山山脉,进入冀热辽(张家口承德)。东干队有年过五十的医生、作家、艺术家、老干部,也有十几岁的

展开阅读全文 ∨

创建事业

经炮兵司令员兼延安炮校校长朱瑞的指示:令延安炮校北迁部队在宣化休整待命,并开始创建宣化炮校。此时,林千、赵大曼、郑新潮、沈毅、邵清廉等迅速投入了筹建宣化炮校(现炮兵指挥学院),他们在最艰苦的岁月。着手创建宣化炮校,庭院当课堂,石板做黑板,老木匠拿来门板,雕刻上:“宣化炮兵学校”木牌,挂在门前。此后,宣化炮校进行了几期培训班的教学课程。1946年由于东北战场的紧迫需要,部分教员奔赴哈尔滨。1945年12月后,延安炮兵学校先后改名为:“东北人民自治军炮兵学校”“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学校”“朱瑞炮兵学校”,后来发展的各炮校。当年留驻的宣化炮校依然存在,只是随着战争岁月和人员、设备的流失逐渐淡化了,直至解放后宣化炮兵学校才得以复兴。

1947年抵达牡丹江,东北战场炮火正酣,炮兵前线告急缺马!,此时,邵清廉接到军委炮兵副司令贾涛指令:立即在牡丹江筹建军马场!邵清廉带着几名伤残战士,在荒野的土地上(只有几间破

展开阅读全文 ∨

错改命运

军队规定:干部按转业、战士按复原安排到地方。北平解放后,1951年邵清廉调到北京,在军委炮兵司令部马政局工作。军事机要管理员,任排级干部,1954年10月马政局归属军委总后勤部,洪学智任主管副部长,1955年下半年,总后勤部裁撤了马政局。裁员中,本应将邵清廉等到延安参加革命的女干部按照干部转业,却错误地将邵清廉等按照战士复原到地方,当时发给她三个月的工资,作为生活费和料理费,就把她打发走了,半年后,此时的邵清廉未能赶上1956年授军衔的机遇,。1965年3-5月总后勤部改编增设军马局,再度召回许多被错误复原的女干部,她们官复原职后,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后,她们都按照军级待遇了。而邵清廉因当时通讯落后,失去联络,加上文革丈夫被冲击和家境变迁,一直中断了与军队的联系,未能恢复军籍,在遗忘的角落,过着煎熬困苦的生活。

邵清廉文革中从北京首都迁至冀顺德府。现邢台市南大郭乡,村北,筑南郭草堂,丈夫咏文天祥,

展开阅读全文 ∨

晚年生活

文革后期丈夫找胡耀邦申诉,平反后恢复军籍,留任地方,但仍清廉清贫。好景不长,丈夫于1985年秋去世,邵断了依靠丈夫的工资经济来源,依靠子女赡养费生存下来,1997年至2003年秋客居石家庄儿子家,90岁的邵清廉报名上了石家庄市老年大学,中国老年日报报道了她《九旬老太上大学》的文章。

邵清廉从80岁开始写作,先后在《石家庄燕赵晚报》《中国老年生活报》《中国老年日报》发表文章,并获三等奖。此间,邵清廉画了许多画,著书立说《军马女将》《军旅生涯》《梦想成真》等回忆录。

辞行谢世

2003年秋,邵清廉到邢台市儿子家居住,病患连连,于2004年8月医治无效病逝,享年91岁,立碑合葬于辽宁省新民县“东蛇山”青松翠柏之下。部分骨灰寄于冀“双凤山”殿堂之上。国旗覆盖在邵的身上,党旗覆盖在丈夫郑新潮身上。邵逝前无职无权、无名无利,无声无息。骨灰前没有鲜花,也没有绿草,天苍苍,野茫茫,人去也。

客观评价

1.邵清廉是合格的女军人,也是成功的母亲。她作为一名成功的女军人,抗战初期徒步奔赴延安参加革命。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做出了突出的爱国贡献。

2.她是杰出的母亲,她勇于参加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祖国建设和文革中,她是在煎熬中和极度艰苦之下成功养育子女的典范,在她军旅生涯和日月坎途中育五男二女,这在当时封建社会算作风尘吉利。她在抗日战争中生两子,解放战争中生两女,解放后生三子。由于她教子有方,文革后,恢复高考后,她培养的五个孩子一起考上大学,五子登科。当时报刊《搏击逆浪的五兄妹》。91岁的邵清廉,她是跨越四个时代勇于献身民族爱国精神的杰出而又普通的女性。

3.邵清廉有着优秀的道德品质,她的一生跨越各个历史时期,从抗日战争到丈夫去世,她从一而终,坚贞不渝,不论多么艰难困苦,坎坷人生,她总是说:玉虽碎,不改其白,竹虽焚,不失其节。邵清廉的这种女性品质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和当今的同龄人中是罕见的。邵清廉与众

展开阅读全文 ∨